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这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历史与现实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深厚的中国历史底蕴、鲜明的当代现实指向以及坚实的实践路径供给。
关键词:习总书记;新时代;全面开放;三层逻辑;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方略,其中新时代全面开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习总书记的全面开放思想是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思想萌发于历史经验的土壤,生长于现实形势的时节,成熟于实践举措的催动。遵循其发展的逻辑脉络,习总书记的全面开放思想可具体表述为基于历史发展经验,坚持对外开放;审视现实发展形势,全面对外开放;供给实践战略举措,实现全面开放。
一、基于历史发展经验,坚持对外开放
历史警示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长期与外界隔绝,脱离了世界的发展轨道。清政府的堕落以至于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封闭的中国在西方殖民侵略下由历史的惯性挟带着前进,决定了中国必然落后的命运。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在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走上富起来的道路。
从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经验与教训,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清朝的闭关锁国使近代的中国落后而挨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繁荣而富强,中国近代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新时代全面开放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指引,其中最基本的一条现实行动遵循就是坚持对外开放。
二、审视现实发展形势,全面对外开放
现实问题是促使全面开放的决定力量。当前全球化快速发展,“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2]面对现实的发展形势,将坚持对外开放进一步上升为全面开放,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区域对外开放不平衡要求全面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路线大致是从沿海到内陆。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沿海和内陆地区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但是总体来看,发展效果有限。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20%的经济总量,而对外贸易仅占全国的7%,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分别占7.6%和7.7%。[2]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与东部相比较来说,取得的效果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解决好新时代区域对外开放不平衡问题,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在原有的对外开放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全面对外开放。
新时代行业对外开放不平衡要求全面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并且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又是其主要的发展类型,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开放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期间的我国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可以承接国际的产业转移,进行引资、引智、引技,从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但是我国的服务业和金融业发展时间还短,经验不足,相对来说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要进行开放有一定的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服务业和金融业在国家发展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二者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中国要想成为强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必须在行业上实行全面对外开放。不仅要在原来的制造业开放基础上继续扩大制造业的开放程度,还要在服务业和金融业等方面实行全面开放。
三、供给实践战略举措,实现全面开放
(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面开放新载体
我国的西部和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相对来说开放的程度有限。西部和内陆地区的开放在方向上有两种选择。一是向东,经由中国大陆的腹地一路向东到达东部沿海,这个方向的开放跨越的陆地距离之长与海外的经贸文化往来具有天然的陆地屏障,不是切实可行的开放方向。二是向西,直接联入中亚和西亚地区然后通向欧洲,这一方向的对外开放相对于向东的对外开放在地缘上更加具有优势,且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家更加多元。“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我国新的全面开放提供了有效的联通载体,促使我国的西部和内陆地区得以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地区相连,同时也促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得以与东南亚、南亚以及非洲等地区的联通。并且“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打破了传统的开放格局,使得开放不再只是东部地区向主要发达国家的发放,而是同时开辟了向西部地区发展中国家开放的新道路,从而使得东、中、西、南、北都能够在新的载体推动下进行新时代的开放,空间上的全面开放得以实现。
(二)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
在空间全面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有利于以片带面,提升整体的开放活力和质量。一是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建设好一批自贸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这类对外开放区有一定的政策支持,能够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因此能够形成一片又一片的经济活跃地区,能够从整体上为全面开放注入活力,从而为全面开放提供强大的带动力量,形成示范效应。二是在整个中国陆地上打造一批贸易投资区域枢纽城市,这是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的重要支点。以点带面,一个枢纽城市能够带动一个片区的开放发展,在开放中发展起来的众多城市联结起来就形成全面的开放态势。在实际的开放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城市的禀赋不同可能会出现发展程度的差异,这时要扶持具有一定优势的城市的发展,试时的形成若干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极,从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三是在我国的周边沿海积极的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2]这类经济功能区目前是最成熟、最高效、最便利的对外开区,是对外贸易的“主战场”。我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优良水域众多,打造深水贸易港口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创造性的打造自由贸易港对于融入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焕发经济活力具有时代性意义。这类自由贸易港口内在的包含着更高的开放层次、更优的营商环境、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等,能够在全面开放中起到积累经验和单边引擎的作用。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内在包含主动开放、全面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包容开放、共赢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全面开放发展方式、沿海开放与内陆延边开放相结合的全面开放空间布局、制造业开放与服务业开放相结合的全面开放领域拓展、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全面开放伙伴多元、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和现实发展形势要求新时代必须实行全面开放。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