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航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在我国城镇化加快的过程中,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城市降雨渗透能力减弱,使其面临着雨洪内涝、雾霾污染、水系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效解决逢雨必涝、雨后即旱、水体黑丑、水环境污染和雾霾污染等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文章就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海绵城市
近年来,“海绵城市”成为热点话题。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称之为“水弹性城市”,2016年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现全国已有30个试点海绵城市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城市渗水问题。随着国家不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内涵
海绵城市提倡绿色可循环理念,使得城市应对雨洪时具有良好的“弹性”调节功能。“海绵城市”理论改变了传统城市建设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融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和科技手段,完善优化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收集、调节和净化雨水的功能,调整修复城市里面的水生态整体系统,解决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及水资源匮乏等问题,促进城市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理念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有效整合自然水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多种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合理控制雨水,实现雨水自然式积蓄、渗透、净化和再利用,是一种低影响开发模式,助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理念尊崇自然、强调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采用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的控制方式,着力构建人、自然和水环境等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内容
(一)总体规划层面
充分调查现有自然生态环境,明确其水文循环布局,合理划定规划城市范围。具体规划内容:
1、设定规划指标
根据基本原则要求,结合建设目标和相关指标,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确定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总量,同时根据总体指标,将其落实到各个分区。
2、土地利用层面
在规划范围内合理配置各子项用地指标。包括绿地系统、道路广场系统、水域系统。在满足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并优化,保证土地集约利用开发,构建和谐有利的生态空间,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合理有效实施。
3、明确重点建设范围
结合城市发展目标及划定功能分区性质,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范围及区域。划定海绵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中的山体、水体、排洪等基础设施、绿地等成为城市重要组成。在规划中充分考虑结合现有地形考虑城市空间布局中各个体系如何合理构建,使各系统在构建海绵城市中发挥最大作用及效益。
(二)专项规划层面
1、水系统规划
海绵城市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水系统问题。在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及专项水域规划阶段应充分调研已有生态、空间格局。开展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水安全立体系统的海绵城市规划,建立多层次,立体的海绵城市水系统。
具体包括:水生态方面,合理划定蓝线位置,修复改造生他岸线,控制年径流总量,从而达到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水环境方面,通过对地表水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率;水资源方面,根据降雨分布情况及水资源需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安全方面,明确防洪标准及空间中重要积水区域分布,提出排水防涝应对措施及合理布局。
2、道路系统规划
在总规阶段作为泄流通道的城市道路设计,应考虑其区域排水能力,并根据雨水流量确定其断面宽度及坡度。根据历年积水点分布、内涝风险和地形图资料,及周边地块高程情况,合理确定道路的竖向规划。在道路设计时结合道路的等级及类型,选择相应的透水铺装材料,满足交通流量的同时,保证雨水能快速渗入地下。
3、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是保证相应的雨水渗透、消纳、净化,从而保证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在总体规划和控制规划阶段合理划定城市绿地及绿线范围。城市低洼地段一般为雨水聚集地段,存在潜在的内涝风险。因此,在规划阶段考虑在相关低洼地段增设海绵绿地,同时考虑对相关绿地进行优化和布局。并且在绿化植物配置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树种及花草进行植物配置,保证绿地吸纳雨水的有效性。
4、排水系统规划
排水系统规划充分考虑城市行政区域、地形、现状雨水管网等,合理划定排水分区,并根据每个区域的实际采取合理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雨水总量的同时,合理布置排水管网。同时对于下沉广场、桥涵立交等地势低洼地设置合理排水方案及应急措施,保证排涝工作的合理有效性。针对每个雨水分区设置雨水渗滤沟、坡地雨水绿道、下沉绿地等临时排水设施,使雨水滞留在沟中并慢慢透过沟底的滤水层净化后下渗,当遇到暴雨使得渗入上述排水设施的雨水逐渐渗透蒸发。
5、防洪规划
防洪规划的目的是充分考虑河湖水体及河湖岸线的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逐步构建蓄泄兼顾的体系。城市内河道在城市防洪体系中起着巨大作用,其直接影响城市防洪能力,因此防洪的根本是做好河道的治理工作,改善河道的蓄洪排水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河道的作用。
三、案例讨论
2016年7月19日1时至21日6时,北京市出现的强降雨天气在城区达到274mm降水,形成总量为33亿m³的雨水资源。其中210万m³降水进入十三陵水库,二坝以上至七孔桥滩区域存储150万m³降水,有效缓解水资源调度压力,留住并利用了宝贵的雨水资源。但此种处理方式缓慢且效率低下,从降雨开始到滞留水引流或入库经历了5天之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被利用的水资源未达总量的0.1%,雨水使用效率极低。
沣西新城位于西咸新区,即西安与咸阳两市之间。在建设初期进行规划时,根据原有生态本底划定了水体蓝线、文物紫线及生态绿线,全区2/3被划为禁建区,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在城市进行内部建设时,考虑到不同层次对绿色空间的要求,建设城市中央公园、居住区公园、街头绿地等,形成分散式、层级式的绿色空间全覆盖,在美化城市景观风貌的同时起到削减洪峰、调节雨水径流的作用。
天津市解放南路地区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截至2018年7月,建设区域(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南部)规划用地面积约16.70km2,项目总投资额估算约25.20亿元,包括泵站初期雨水治理工程(包括5座泵站、初期雨水处理设施、调蓄池及雨水池),公园工程(规划总面积72.68万㎡的中央绿轴),13条总长约10.11km的道路与管网工程及占地面积30.30hm2的建筑小区海绵改造等,共4大类21项新建项目。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解决城市规划工作中出现的雨水处理和水资源合理运用的问题,国家在做城市规划工作中要加大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是一种先进的城市水资源处理与应用理论,合理的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建设完善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韶华.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J].智能城市,2019,5(24)
[2]沈倩.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分析[J].门窗,2019(23)
[3]王庆银,孙杰.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