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张皓清1 管辉2
[导读] 摘要:作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水生态红线,即水生态不可逾越的边界,是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优化升级,通过红线的设定,能够有效地保障水生态循环系统,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优质保障。
        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作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水生态红线,即水生态不可逾越的边界,是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优化升级,通过红线的设定,能够有效地保障水生态循环系统,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优质保障。基于此,本文以水生态红线为核心,研究其框架和基本内涵,并对红线的划定方法进行阐述,以填补水生态红线整体研究方面的空白。
        关键词: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划定方法
        前言:健康有益的水生态系统,不仅能够维护水生物的动态流动,在净化污染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今我国正面临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一些地区不得不动用一些大型工程实施水资源调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成本。基于此,建立有效的水生态红线,将水资源的保护、修复和管理等工作提上日程,有效地净化水源,防止水资源对人体和自然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继而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科学有力的自然保障。
        一、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
        (一)水生态红线的内涵
        在研究水生态红线内涵的时候,需要将其拆分为“水生态”和“红线”两部分内容,其中水生态即自然水资源的生态系统;而红线则是不能被逾越的边界,或者是人们禁止入内的范围,通常都具有很大的强制性。而水生态红线作为保护生态水资源重要的途径,是对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保护的对象包括地下水、湿地以及江河湖泊等;保护的目标是我国全球化水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继而为经济可持续进步奠定基础。
        (二)水生态红线的分类
        首先是水量红线,即在了解水生态系统水文作用的基础上,观察水流特征和水域位置变化,为保护生态水循环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其次是空间红线,即研究水生态系统的空间需求和完整性,有效观察与水域面积相互连提供的地貌特征和地形特征等,满足水域空间划分的需求。最后是水质红线,即要满足水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功能,主要研究水域地理位置的差异性,使水生态系统能够达到水质环境的标准。
        (三)水生态红线的框架体系
        水量红线、空间红线和水质红线,共同构成了水生态红线的框架体系,该体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主要功能是约束自然行为和人类行为,达到保护水质和水量的目的。其中,空间红线和水量红线共同确定了水资源系统的生物学空间、地理空间以及水文空间等。在确定水量红线的过程中,需要对水域内或水域附近的地形、水深和流速等进行考察和鉴定。同时,水量红线也在很多程度上决定了水质红线的部分指标,即水流量越小,水域内藏污纳垢的能力就越弱,其水质也就越好。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水质红线也会影响水量红线,即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需要进行治污处理才能强调确保水量大小。虽然空间红线和水质红线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但是如果污染区域的划分不合理,势必会对水质产生影响。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如下图所示:
        二、水生态红线的划定方法
        (一)确定目标
        在定义学的角度来讲,水生态红线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因此在划定的过程中必须要确定每一个层级的具体目标和整体目标,既要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也要提出长远理想。基于此子啊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依照关键物种的性质来确定目标,因为关键物种一旦大肆繁衍或者灭绝,势必会导致附近的生物系统受到破坏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研究人员可以对当地流域或地区具有代表性并能够反应水生态系统的物种进行实验,如黄河下游的关键物种有鳗鲡、黄河鲤鱼等,以人工调度的方式来对这些物种进行重新的培育,以使水生物系统达到具体稳定的状态。
        (二)筛选方法
        水生态红线的划定在确定完目标之后,就需要选择具体的划定方法。当前,全球用于划定生态水红线的方法已经超过200种,但是总的来讲可以划分为四类,即整体法、栖息地模拟法、水力学法以及水文学法。整体分析法中比较常见的是构建模块法,即依照相关专家的意见,对河流湖泊的流量等进行重组,确定正常年的最高流量和基本流量、干旱年的最高流量和基本流量等,以此来确定这些水域的基本特征。栖息地法主要包括河道内流量增量法,也就是按照物种栖息地建设的需求,研究水流量和生态物种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定量的目标。水力学法包括湿周法等,利用数据关系对流量进行监控和分析。水分穴法常见的有蒙大拿法,即确定河流景观、水生生物以及流量之间的关系;流量历时曲线法,即根据历史资料来观察每个月流量曲线,以最多月份作为衡量标准;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即观察近十年的最枯月份的流量数据[1]。
        图1  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
       
        (三)检验可行性
        水资源自身的属性众多,简单来讲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就是一方面要始终保持资源本身的健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建设提供保障。基于此,为了能够提升水生态红线划定的可行性,相关研究人员除了要明确目标、总结方法和经验教训之外,还需要综合考量当地对于农业、工业、生态建设以及生活方面的需求,全面研究出与自然发展和社会建设相匹配的水生态红线。如,当水红线设定与法律法规出现重叠的时候,应该以较为严格的指标为依据;当红线设定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水质难以达标或者群众无法接受等,要采取相应措施更换红线内容,保障水质、水流量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三、结束语
        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的研究以及红线的设定,需要研究人员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水域特征以及社会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并总结红线设定的方法、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除此之外,还需要对红线具体内容进行可行性分析,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和整改,提升水生态红线建设的可行性,从而为生态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尚文绣,王忠静,赵钟楠,邱冰,郑志磊.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2016,47(07):934-9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