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4期   作者:祖磊
[导读]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因编制造成的困境、因待遇造成的困境、因成本造成的困境、因配套制度造成的困境。
        东平湖管理局东平黄河河务局  山东东平  271500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因编制造成的困境、因待遇造成的困境、因成本造成的困境、因配套制度造成的困境。提出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解决出路。对编制管理进行深化改革,提高人员本身的偿付能力,对相关配套机制加以完善,对养老理念加以转变。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困境;解决出路
        1.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性
        1.1能够减少养老制度风险问题出现的概率
        伴随着市场经济运行进程的加快,社会形势有了明显的变化,假如继续采取以往单一养老模式的话,政府部门承担,那么面临的风险是非常大。在社会经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实施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制定出适合的体系,创新和改善以往的传统养老模式,以此减少风险输出,促使经济良好运行。
        1.2对养老保险体系进行完善
        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文件,养老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实施该项体系改革的实质性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保障机关事业退休人员的生活,解决存在的民生问题。其实,社保体系包含的方面是非常多的,比如社会福利以及保险等,这些都特别重要。
        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
        2.1编制问题
        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较多,涉及的领域广泛,分类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普遍存在多头管理现象。部分单位存在混编、超编、借编等现象,使得部分人员的登记参保缴费推进迟缓。尤其一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在员工招聘、工资福利待遇管理等方面均进行了市场化、企业化的改革,员工用工形式多样,人员引进、流出由单位决定,编办无须核定编制,超编现象尤为严重。编制如何划分才能在体现公平的同时保证员工的利益成为棘手的难题。编制问题涉及养老保险改革的入口问题,入口问题不解决,养老保险改革进程便难以推进。
        2.2待遇问题
        从短期看,对事业单位员工而言,养老保险改革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待遇下降,职业年金和养老金的个人缴费比例高达12%,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并没有同步推进,个人可支配收入显著下降,形成了一定的变革阻力。从长期看,改革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从原来的“高水平、高安全性、低成本”的财政保障模式,向充满不确定性的企业养老保险转变,员工在心理上就存在一定的抵触。尤其是濒临退休的“中人”,面临着个人账户积累较少、职业年金的运营情况和过渡性养老金的标准尚未可知、视同缴费和养老金转换标准模糊等一系列问题,员工的个人参保意愿并不强烈。
        2.3成本问题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承担的改革成本,二是单位承担的改革成本。从政府的角度,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被视同缴费的资金、“中人”的补贴和过渡性养老金都将成为转制的成本,政府当期的支出已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赡养率持续提高,可预计的财政支出也会持续升高。从单位的角度,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开支由财政负担,补缴部分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可以做记账处理。而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是真金白银的缴费,除了参保当期要缴纳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费用,还有准备期结算产生的一次性费用。对于大部分超编的事业单位而言,编制外人员若按照参加企业养老保测算,则需自超编之日起补缴相关费用,再加上高额的滞纳金,补缴经费从哪来、谁来出是面临的现实问题,个人缴费部分由单位承担还是个人承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4配套问题
        首先是养老金的兑现问题,视同缴费如何转换成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和职业年金账户如何运营,这些问题都增加了参保的不确定性,影响事业单位员工的参保热情。

其次,在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衔接方面也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案,养老保险改革导致了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分流,事业身份人员调出后,可能参与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中去,养老保险如何接续等问题尚无方案;另外,事业单位内部之间的调转也遇到一定的阻碍,很多超编单位都是满编参保,由于没有空余编制,新调入的事业编制人员面临着无法参保的情况,可能造成养老保险缴费的间断,这些都不利于事业单位之间的人员流动。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解决出路
        3.1对编制管理进行深化改革
        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对编制管理工作实施规划,这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机关事业单位必须做好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对自身的社会功能加以明确,改变那些不符合机关事业单位性质的分类。对于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上遗留下的超编问题应给予一定的过渡政策,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切不可“一刀切”。编制管理的本质是计划经济的时代产物,对于如今的市场经济而言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为了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流动性和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逐步取消现有编制。
        3.2提高人员本身的偿付能力
        有效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养老保险上的偿付能力,引进职业年金是推进养老保险改革的有效办法。为避免出现职业金收支不平衡和收益率过低等问题,还可以从拓宽养老保险筹资渠道和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两方面入手,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机关事业单位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比如,在养老保险的管理上,加拿大采取了信托运营的方式,在保证养老保险安全性的同时,通过获得必要的经济效益为养老基金提供补充。为实现职业年金的收支平衡,要做好精细化管理,健全精算制度,有效提升员工对养老保险改革的信心。
        3.3对相关配套机制加以完善
        提供完善的配套机制是解决养老保险改革问题的关键所在,必须要对机关事业单位过渡性养老金等补偿机制进行明确,详细解读相关政策,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切身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对于在养老保险改革过程中需要自筹资金进行补缴且金额相对较大的机关事业单位,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性和财政性支持,尽快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对养老金的补缴。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性,加快养老保险的改革步伐,使其能够迈进更深的操作层面,就必须要完善配套政策,并对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等工作进行积极探索。
        3.4对养老理念加以转变
        虽然养老保险能够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基本经济来源,但却无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尤其是很多人都将老有所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养老保险上,并没有对养老保险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必须积极转变对养老保险机制的观念,构建多重养老渠道,形成自我养老、家庭养老等新型社会理念,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持续推进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
        结束语
        以上所述,养老保险在社保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发挥的作用极高,可以让退休人员老有所依。在近些年内,社会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可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之前的制度显然不能解决新形势下的各项缺陷,在该项现状中,就需要对养老保险制度加以健全,落实改革工作,以此确保社会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邹吟.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8):99-100.
        [2]王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8).
        [3]赵金鹏.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36):158-158.
        [4]文太林 . 后双轨制时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困境与突破〔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7):92-7.
        [5]薛惠元,宋君 .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养老待遇吗? ———基于替代率水平的测算与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5;(6):177-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