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盐津县HN1号滑坡成因浅析 谢方银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韩加鹏 谢方银 李山志 蔡金君 陈伟
[导读] 摘要:项目所处坡陡,地质条件恶劣,经常发生滑坡、崩塌及陡崖危岩等地质灾害。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一七队  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项目所处坡陡,地质条件恶劣,经常发生滑坡、崩塌及陡崖危岩等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和危岩体已存在多年灾害史,坡面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在风化、雨水及植物等外营力作用下产生松动、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岩块,并沿斜坡滚落,经多年崩塌及滑落,陡坡下相对平缓的地方形成崩塌堆积体。
        关键词:HN1号滑坡特征;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透水性;岩土层结构;蠕变迹象
        1、HN1号滑坡特征
        (1)地形地貌
        HN1号滑坡地处构造侵蚀与河流侵蚀相间的峡谷地带之上清河右岸斜坡,总体地形较陡,平均坡度29°。上部滑坡牵引段后缘建筑物;中部滑坡主滑段因新建设物活动,形成台阶状;下部至滑舌与上清河河床有一定高差,较陡的地形坡度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岩土层结构
        滑坡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Q4el+dl)和崩塌堆积层(Q4col),岩性主要为碎石、块石土及含碎石粉质粘土,土体结构较松散;下覆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J2s)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岩体软硬相间,粉砂质泥岩、泥岩属软质岩类,抗风化能力较差,遇水易软化;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极为破碎,风化强烈;第四系残坡积层与基岩之间的界面为软弱土层。其中Q4el+dl、Q4col土层和J2s岩层均属易滑地层,加之存在基岩界面软弱土层,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3)土层的透水性
        第四系残坡积(Q4el+dl)和崩塌堆积层(Q4col)物质成份主要为碎石土、块石土及含碎石粉质粘土,土体结构较松散,孔隙比较大,利于地表水下渗;下伏基岩中泥岩、粉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下渗的地表水沿覆盖层与基岩接触带向低凹处渗流,在接触带上形成过水通道,加之地层上部含孔隙潜水,滑坡地段地形低洼,易于地表水汇聚和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较丰富。地下水一方面使上覆土体重度增加,下滑力增大;另一方面使土体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为滑坡发育创造了水力条件。
        (4)河流冲刷卸荷
        滑坡体处于上清河右岸的斜坡地带,由于河流的冲刷侧蚀作用强烈,使得滑坡体前缘的岩体土被水流带走,一方面使河岸边坡形成较大的临空面,另一方面在坡脚卸荷,削弱了滑坡体的前缘的阻滑作用,使坡体的稳定性降低。
        (5)人类活动加载
        由于工程建设,在坡体上新修建房屋、挡土墙,进行大量土石方回填,人类工程活动在坡体上大量加载,使得坡体重度增加,加大了坡体的下滑力,使坡体的稳定性降低。
        2、滑坡的综合分类
        (1)古滑坡的判据
        初步判定HN1号滑坡为古滑坡。由地层Q4e1+d1和Q4co1压在上清河古河床冲洪积(Q4a1+p1)砂、砾、卵石层上,上清河现代河床向西(滑坡主轴)方向移动呈“凸”形。



        (2)古滑坡复活的判据
        初步判定HN1号滑坡为古滑坡复活现象,其一,古滑坡体自上而下,自西向东都分布有地坪裂缝、挡墙裂缝、围墙裂缝,变形十分明显,而且比较均匀的分布于整个古滑坡区;其二,由HN1号滑坡近年变形历史分析,项目周边建筑物变形、破坏,自2005年7月18日以来逐渐加剧。
        3、HN1号滑坡的活动阶段
        滑坡体的局部土体已出现蠕变迹象,形成HN1号滑坡并伴有变形裂缝,目前总体处于蠕动变形阶段。
        4、滑坡稳定性评价
        (1)滑坡体处于上清河右岸的斜坡地带上,由于河流的冲刷侧蚀作用强烈,使得滑坡体前缘的岩体土被水流带走,一方面使河岸边坡形成较大的临空面,另一方面在坡脚卸荷,降低了滑坡体的抗滑力,使坡体的稳定性降低,形成古滑坡。
        (2)近年来古滑坡复活的工程地质条件是,人类程活动在坡体上大量加载,使得坡体重度增加,加大了坡体的下滑力,使坡体的稳定性降低。
        (3)滑坡形成的激发因素主要是: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较大。
        (4)滑坡目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由于坡体地面坡度较陡,仍具有较大的下滑势能。在暴雨状态下,有急剧下滑的趋势。
        5、滑坡力学机制及发展趋势分析
        结合滑坡所处地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滑坡变形特征和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综合分析,由于滑坡应力平衡条件的恶化,又存在连续的已贯通的古滑坡滑动面,在自重、降雨、地下水、地震的综合作用下,滑坡存在从蠕动变形阶段向急剧滑动阶段发展的趋势。
        (1)滑坡力学机制分析
        古滑坡复活后的HN1号滑坡,具备滑坡产生的地形、地貌、岩性和岩土结构条件,并已存在连续、贯通的滑动面。滑坡影响因素、活动过程分析,古滑坡的力学作用机制,主要是受坡脚上清河洪水的冲刷、侵蚀而引起卸荷;同时也受滑坡的自重影响,在降雨、地下水、地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引起山体滑坡。另外,后期因建设的填土、建筑物和中下部民房建设的加载而进一步恶化古滑坡的应力平衡条件,引起古滑坡复活为现状HN1滑坡。因此,该滑坡从力学性质及力学作用过程划分,属牵引-推移式复合型滑坡。
        (2)HN1号滑坡发展趋势分析
        HN1号滑坡原为一古滑坡,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局部切坡卸荷和大部地段的加载,恶化了滑坡的应力平衡条件,在自重、暴雨、地下水、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引发古滑坡复活,形成现状的HN1号滑坡,目前总体处于蠕动变形阶段,欠稳定状态。
        (3)滑坡的综合分类
        HN1号滑坡规模计规范,综合划分为堆积层、浅层、中型、牵引—推移式复合型滑坡。
        参考文献
        [1]旷镇国,《重庆市中区危岩崩塌特征、形成机制及防治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6卷 ,第3期,1995年9月.
        [2]陈洪凯、唐红梅、王 蓉,《三峡库区危岩稳定性计算方法及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23卷 第4期,2004年2月.
        [3]余小伍、赵世康等,云南省盐津县普洱集镇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