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理论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月6期   作者:王洪生
[导读]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特色趋同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摘  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特色趋同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城市中生活的人对城市特色的需求也日趋强烈。本文拟通过对城市特色的概念解读、理论研究进行分析及经验总结,对如何塑造城市特色做出指导性规定和控制性要求。
         
         关键词:城市特色;理论研究;

         
1.概念解读—实质体现
1.1城市特色——城市的根基、精神,魅力体现
城市特色的定义
         城市特色是指各城市之间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差异,是城市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和,也是各城市给予人们感受差别的来源。城市特色从物质层面主要体现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建筑景观、基础设施等方面,它是人们在城市中能直接直观感受到的视觉呈现,物质层面包括了城市的自然资源,它是城市特色的根基,包括如自然气候、山脉河流、动植物等等,自然景观本身就能造就城市特色,如“四季如春”的昆明、“山水”桂林等。当然物质层面也包括人类生产生活创造的物质资源和建设活动,人工创造的物质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而对物质资源的崇拜与依赖造就了城市因地制宜的特色,如北京的故宫、人民大会堂等建筑本身就成就了城市特色。物质层面可供人们从视觉层面来感受、感知。
         从精神层面主要体现在城市性质、经济结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它是城市发展的沉淀,精神层面可以说是城市对历史的记忆和发展的体现。它是推动城市发展和形成城市特色的核心要素。它记录了城市内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宗教政治,如城市定位中的首都、省会;一般城市、少数民族聚集区等要素会影响城市特点,城市特色中的精神层面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对城市文化的共同认同。
         城市特色的来源是一座城市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魅力体现,一座极具城市特色的城市一般或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或拥有丰富的历史沉淀,它不断散发魅力吸引人向往。
         
         
         





                  图片1:“魔都”上海                              图片2:“山城”重庆
 
1.2城市特色的组成——天人合一
(1)感知空间——“天”
         感知空间是城市特色的一种外在表现及外放彰显。感知空间即人对所处的不同城市区域和城市空间环境如山、水、林等的感知体验。空间的感知从城市外围逐步到城市内部可分为三大感知区。首先是外围感知区既城市交通体系末端及郊区;内部感知区即城市内部重要建筑聚集点、城市制高点、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内部交通等;以及精神感知区包括经济科技产业和人文历史节点。值得注意的是非城市居住者更注重外围感知区和精神感知区,而城市居住者更注重内部感知区。
         这里我们可以结合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列出的城市构成的五大要素,即路径、边缘、地区、节点、标志,加以丰富,将城市空间按照要素构成进行细分,即城市形态和布局、城市建筑、城市节点、景观绿化、城市廊道、城市界面及城市轮廓线等要素。
(2)城市定位——“人”
         而作为城市的主导者、人,对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影响意义更加深远,将构成城市特色的内在核心,直接表现在人对城市的如何定位。
         城市定位就是城市给人的第一联想,或是“山光水影”如桂林的旅游城市,或是“沙漠绿洲”如敦煌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明确定位不仅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塑造和形成,使城市更富有鲜明的特色,更使这些人文或自然景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中得以延续并呈现出新的姿态。
(3)城市事件——“合一”
         当具备了感知空间的“天”与城市定位的“人”,二者的“合一”便体现在了“人”对于“天”的作用上,即城市事件。它将是二者的升华,其发展决定了城市特色如何在量的积累上形成质的转变。
         城市事件在现代包括了如会展、旅游、节庆典礼等形式,一般由一个明确主题下多种形式事件组合而成,城市事件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城市事件本身的影响力取决于事件的象征性及公众性,象征性赋予城市事件以意义,而公众性则将意义加以表达和实现。
1.3城市特色研究与风貌塑造的意义———回归、转机、提升
(1)回归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城市现代化进程过程中,传统与历史的保护与现代化建设出现矛盾,人们在城市中更多的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慰藉和回归。这种回归是必然的,也是塑造城市特色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2)转机
随着大众认知、素质的不断提升,城市建设规划者、设计院逐渐重视城市特色的打造,结合西方先进经验及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实践,城市发展出现转机。城市特色的树立对于城市以及城市中的人都有着重大意义。
(3)提升
         注重城市特色的打造与发展,对于城市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吸引更多的常住人口、吸引资金流入而且还能以城市中的文化历史遗产、自然景观等作为软实力进行如招商、旅游等开发等生产活动,城市特色的打造与提升最终能帮助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
2.理论研究—继承发展
         国内外的城市特色研究理论和方法有下列几种。第一种是特例分析研究,主要是对某个别独具城市特色的城市进行典型性研究或对某一城市特征类别的多个城市进行研究,前者如对拉萨的藏文化特色的研究,后者如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研究;第二种是对城市主体进行构成分析研究,大致从形象、表象、抽象三方面进行研究,威廉费尔丁·奥格本的《社会变迁一一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就是从抽象层面对城市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与论证;第三种是从城市使用者出发,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吴良铺先生的《城市特色美的认知》等论著。
         这里我们总结精炼国内外有关城市特色研究理论,提取出有利于城市特色发展建设的理论指导意见。
2.1城市特色结构理论
         城市特色结构理论是以系统思维对城市特色进行结构化的整理,它强调的是城市是系统的不是孤立的,城市特色因城市内各系统组合而体现出某一强烈特征,城市特色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各类城市属性相互关联产生的“化学反应”,它具有有限性与非有限性、稳定与非稳定性、规模性、时空性、控制性、系统性等特点,城市特色结构理论是基于系统性原则和心里学角度提出,目的是为了使城市特色及城市内资源能系统的进行管理控制,实现资源的科整合及城市特色的打造。
2.2景观都市主义理念
         20 世纪90 年代晚期,查尔斯·沃德海姆( Charles Waldheim) 首先将“Landscape”和“Urbanism”这两个无关联的词语组合创造出了“Landscape Urbanism”一词,以描述城市规划与设计层面结合的新趋势,都市景观一词迅速成为学术界热门话题。景观都市主义理念强调的是自然层面与建筑建造的结合互动,注重城市发展的动态特征,以更广阔的视角去整合城市内自然资源、开放空间以及城市建设。景观都市理念对于城市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与启示,一个描绘当代城市的“透镜”(Lens),一个构筑当代城市的“媒介”(Medium),为当代城市形态发展过程中应对新的挑战提供了新的策略与可能性。
2.3城市形态学中的城市风貌区理论
         城市形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包括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环境心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历史学等学科。城市形态学包括城市风貌区与规划单元两大基础理论。城市风貌区理论来源于城市人造物质环境形成的历史研究,它强调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的风貌。
         城市规划、建筑形态和土地利用模式这三种形态要素组合形成了城市风貌基本元素,相同的城市风貌元素又组合成了城市风貌单元,同一城市风貌单元进而又形成了城市风貌区,因此一个城市可以看成由多个城市风貌区组成的一个整体并形成趋同性的城市特点。城市基本元素、城市风貌单元、城市风貌区可以对应城市中以道路为核心的街区、以街区为核心组成的地块、以地块为核心组成的城市片区,按照从小到大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系统的城市形态系统。因此可以将建筑形态融入地块内的建筑布局这一要素中,并借此将建筑形态与城市规划单元相结合。城市规划单元作为确定城市风貌区的关键要素,在结合了建筑形态和土地利用模式两项要素后,即可以替代不同等级的城市风貌区。
         
3.启示—深层次的升华

         通过上述理论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系统,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如特色、景观、风貌、形象、美学、竞争力等都存在着相互协同相互影响的必然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综合塑造城市魅力时,既要统筹全局,又要针对发展。打造城市特色时需按照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部分去综合考虑,理论只有应用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发展并不仅仅意味着城市的进步,同时也使得理论在得到检验的反馈过程中实现更深层次的升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