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在体育教学课课练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期   作者:1金友恒 2刘帅
[导读] 通过“核心力量”在体育教学课课练中的应用研究,为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核心素养”的落地,为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积累经验,为同行为他人提供参考。
        摘要:通过“核心力量”在体育教学课课练中的应用研究,为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核心素养”的落地,为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积累经验,为同行为他人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学校体育教学落实了“课课练”后呈现上升反弹的迹象;2018年“核心力量”练习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部分项目干预效果明显,在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中“肺活量”、“800米/1000米”差异不明显,而“立定跳远”、“50米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的差异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平均分、合格率、优良率呈现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体育教学“课课练”的练习效果,更趋同于“核心力量”的练习形式,认为其更具有时代感和体验感。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课课练  核心力量
        前言  近十年来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经历了从持续下降到趋于稳定,但优良率还很低,这一现象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中央7号文件”到“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对学校体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执行标准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其中明确提出了“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同时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又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那么学校体育需要紧紧围绕体育课堂的转向与体育教学实践的转变来让核心素养落地。体育教学“课课练”作为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又重新回归到体育教学常态中。随着时代发展,对课课练在练习方法和手段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把传统模式练习和当今流行的“核心力量”练习进行一个应用研究,在实施效果上作一个比较,为体育教学课课练在有效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探路。
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研究目的:在体育教学课课练的应用研究中,通过对传统模式练习和核心力量练习的两种练习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学生对练习的方法手段的认可度的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来推断哪一种方式更有实效性和实用价值。
        1.2研究意义:通过“核心力量”在体育教学课课练中的应用研究,为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核心素养”的落地,为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积累经验,为同行为他人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确定武汉市鲁巷中学2017级4个教学行政班为实验研究对象,样本数173人,男生89人,女生84人(因生理、心理、智力原因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未被有列入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利用互联网查阅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及标准,收集关于“核心素养”、“体育教学课课练”、“核心力量”等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2.2对比实验法:构建和实施“课课练”对比试验。实验时间为:2018年3月-6月、9月-10月。
        2.2.3访谈法:通过实验班级抽样访谈,了解对体育教学课课练传统模式和核心力量模式在内容与方法上的意见与建议,从而获得实践与研究的具体实践信息依据。
        2.2.4数理统计法:本次研究主要对历年学校体质上报数据、实验结果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情况与分析
        3.1.1我校2013-2017连续五年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情况与分析
        3.1.1.1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总体平均分的情况(见表1),从2013年——2016年呈连续下滑趋势,2017年呈回升趋势。说明我校重视学生体质健康,落实体育常规教学,让“课课练”回归课堂,经过一年实践,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得到根本遏制,学生体质测试的平均分呈上升趋势。


3.1.1.2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总体合格率的情况(见表1),累计合格率从2013年——2016年呈连续下滑趋势,2017年呈回升趋势;优秀率普遍偏低,没有达到5%,累计优良率呈上升趋势,最高达到26.72%。说明通过一年的体育“课课练”实践学生体质水平有明显的改变,特别是在优良率和合格率两方面,达到近5年来最高。
3.1.1.3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情况。每年我学体质测试时间均为当年10月份,因此初一年级水平相当于他们的基础水平,而初二年级相当于经过一年的学习和锻炼之后的水平,从某个角度来说很大程度反映学生体质的现状。从数据上横向上看初一、初二年级大多数项目单项呈波动状态,纵向上看初二与初一比较基本上呈上升趋势,这与学生的年龄增长和生长发育有关,同时与坚持体育锻炼也密切相关,但是每一届学生的上升的幅度不一样,这就与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是体育教学实效性有很大的相关性。
3.1.1.4 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合格率情况见,从单项的优良率、合格率的数据来看,2013-2017年呈波动状态,2017年呈上升趋势,从优良率、合格率上来说,各个项目历年女生均优于男生,一方面可能是男女生性别差异及生长发育高峰期不一样的原因引起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女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实效要好于男生的原因。对学生初二年级成绩与初一年级成绩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项目在评分上都是呈上升趋势的,只是每一届的学生初一初二相比较的上升幅度不一样,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学校体育的现状。


3.2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实验过程基本情况与分析
     前期结合已有的体育教学“课课练”的经验,经过构思、学习与论证,构建了“传统模式”与“核心力量”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对比实验模式,试验周期内,每周3次体育课,每次课保证7'±30"的练习时间,实验周期内传统模式与核心力量在运动负荷上的统计结果分别:密度为50±5%、60±5%,平均心率为135±5次/分、145±5次/分,这与不同的方法有关,显然运用核心力量方式的相同情况下运动负荷要高,可以预计经过长期练习学生的锻炼效果应该不同。
3.2.2实验结果学生体质总体成绩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周期的实验,通过对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见表2),2018年初二年级与2017年初二年级测试结果比较,平均分、优秀率、累计优良率和合格率均高于2017年初二,同时实验总体的各项指标均高于2018年初二平均水平,说明坚持课课练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是有效的。在实验班级中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较,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特别是优良率的比例有质的飞跃。说明实验组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效果十分明显。


3.2.3实验结果学生体质项目成绩情况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对照组与全年级的各个单项成绩的平均分、合格率进行比较(见表3),可以发现“肺活量”的差异不明显,“800米/1000米”略有差异,其它项目差异明显。说明“传统模式”与“核心力量”相比较,在“立定跳远”、“50米”、“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项目差异表现明显,这与两种方式的特征本身有关,说明“核心力量”练习对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有效。


3.3访谈结果与分析
    在2018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完成后,在4个实验班级每个班随机抽取了5人进行访谈,对体育“课课练”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价值认可度,其中有25%的同学认为“很好”、50%的同学认为“好”、15%的认为“一般”,累计达75%的同学是认可的。累计达90%基本认可“课课练”对体质提升是有作用的。再对基本认可的同学进一步了解,18人中有5人认为传统方式效果好,占比27.78%,有13人认为核心力量效果更好,占比72.22%。说明大多数同学更趋同于新兴的练习方式。学生更主要的认为是“核心力量”更具有时代感和体验感。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2013-2017前四年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总分平均分和合格率呈持续下滑趋势,2017年学校体育教学落实了“课课练”后呈现上升反弹的迹象。
        4.1.2 2013-2017近五年的初一年级学生的各单项成绩呈波动形态,相应初二时也呈波动形态,但与初一相比较均呈上升趋势,只是每一届上升的幅度不一致,除了与年龄增长相关外,还与体育教学的实效性直接相关。
        4.1.3 学校对体育教学“课课练”进一步改进与拓展,2018年初二总体成绩与合格率略高于上一届初二水平,高于前几届初二水平,同时优良率明显高于以前。
        4.1.4 2018年初二年级学生体质健康在总成绩平均分、合格率、优良率方面都呈现实验班明显高于总体的现象,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现象;在具体项目中“肺活量”、“800米/1000米”差异不明显,“立定跳远”、“50米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的差异明显,说明“核心力量”练习对这几项的干预效果明显,“传统模式”和“核心力量”均对学生的有氧耐力水平提升效果不明显。
        4.1.5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体育教学“课课练”,简单实用易操作。同时大多数更趋同于“核心力量”练习的形式,认为其更具有时代感和体验感。
 4.2建议
  4.2.1今后要加强体育课堂的实效性,对体育教学“课课练”进行改进,更进一步落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精神,更全面更有效地提升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2.2要将体育教学“课课练”在时间上向课外延伸,在区间上向校外延伸,在理念上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做到体育锻炼“天天练”,让锻炼成为一种习惯和文化,这才是体质强壮的根本。
         4.2.3用互联网+的思维与技术去改造体育教学“课课练”,可以利用移动互联、手机APP等,从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进,让其更具有科学性与实效性,时代感与体验感。
        4.2.4加强实施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预计、监测、评价、反馈与改进的体系化的工作,可以运用相关的仪器进行监测,让其更具有可视化,严谨性与科学性。
        4.2.5 在关注体育教学“课课练”对学生体质水平短期效应影响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效应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2011-8
[2]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7-18
[3]吴健。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4]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
回归[J].体育教学,2011(1)
[5]廖申生,熊利曾。谈“课课练”练习方法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报,1985(1)
[6]马晓凤,武继国。浅谈体育课中的“课课练”[J].体育健康知识画刊,200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