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小学内宿生的依赖心理问题较为普遍,这主要是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学校对小学生心理成长的关怀教育长期忽略造成的。克服农村小学内宿生依赖心理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家长需要转变以往与小学生的生活教育模式;学校应将小学内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教育并重;社会应参与其中,起到辅助的作用;从而激发小学内宿生的积极性、探索性和自主能动性,进而更好的克服依赖心理的问题。
关键词:内宿生;依赖心理;对策
引言:随着农村的教育改革的发展,学校的教学点撤并,教育资源的集中,学生的家远离学校 ,最近的有两、三公里,最远的差不多有十二公里,家长有的长时间外出务工等因素,使得内宿的小学生越来越多,农村小学内宿生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农村的家长和学校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还比较空白,相关知识过于匮乏,农村小学内宿生依赖心理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克服农村小学内宿生依赖心理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造成农村小学内宿生依赖心理的原因
小学生的平均年龄是六岁到十二岁,正是处于探索、认知和接受事物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但是目前农村小学内宿生依赖心理愈来愈普遍,归结原因主要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两方面。
现如今,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农村的家长普遍都把孩子当“小祖宗”“小皇帝”对待,用“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这句俗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本校共有165人,其中内宿生有127人,但有29个孩子是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隔代亲”的爷爷、奶奶更加照顾的无微不至了。无疑,这种大包大揽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其中孩子的依赖心理是最普遍的问题之一。再加上,在学校的内宿生星期一早上来学校,到星期五才能回家一次,周末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愈加溢于言表了,对孩子有求必应。另外,农村的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心理成长的教育几乎空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疼爱和照顾是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的源头。
农村的教育水平有限,学校一般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都用于文化课程的教学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心理成长的关怀和心理问题的疏导。学校更多的考虑的是寄宿在学校的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和学习成绩,对小学内宿生的学习和生活制度化管理,小学内宿生每天生活在作息制度的“被安排”之中,完全依赖学校和教师的管理,丧失了主观能动性。这也是造成小学内宿生依赖心理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小学内宿生依赖心理的克服对策
1、通过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成长进行正确引导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成长的作用不可忽视,是小学生心理成长的源头教育。克服小学生的依赖心理,家庭教育的转变必不可少。首先,家长应避免过于溺爱孩子,在生活中,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比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小学生做家务的积极性应给予鼓励。其次,对于小学生的不合理要求,家长不能一味地满足,要明白并承担起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责任。逐渐让小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逐步克服小学生在生活上对家长的依赖。
另外,家长应主动与教师沟通,积极了解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这样不但能与孩子有更多的沟通话题,也可以及时发现小学生在学校寄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
2、学校应将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纳入日常学习教育任务中去
小学内宿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对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校也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对小学内宿生的心理教育和引导。比如,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每天的下午17:30---18:30分开放,由心理辅导老师给小学生内宿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学生打开心灵之门,开启阳光之路,为学生打开心锁,解开心结。在班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个别学生心理辅导,或者进行团体辅导活动。学生可以预约、打电话咨询、QQ咨询、书信咨询。室内设有心理健康书籍,学生随时可以借阅,宣泄区里设有沙袋,拳击手套。有情绪或爱打闹的学生就喜欢去哪里发泄了,他们克服了依赖心理。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避免对小学内宿生过于制度化管理,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开展兴趣小组,有篮球、乒乓球、象棋、跳绳、跑步、三人板鞋竞速、书法、美术、音乐等活动,原来是由老师进行组织活动,后来由兴趣小组的组长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今年11月份在百济镇小学英文歌曲比赛中本校荣获二等奖,12月份在百济镇中心校开展的第五届学生运动会中,本校荣获团体总分二等奖,其中男子篮球获得冠军、女子三人板鞋竞速、男子跳大绳、女子4*50米接力、男子4*50米接力分别荣获团体第二名。因为在比赛前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相信“我能行”,“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些活动避免小学内宿生单一的校园学习生活,丰富小学内宿生心灵世界,激发小学内宿生的探索性、积极性和思考性,这对克服小学内宿生依赖心理至关重要。教师是学校教育进行实施的主体,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小学内宿生克服依赖心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小学内宿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关怀,激发小学内宿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校园住宿生活的自主性。教师在完成教育任务的时候,在制定教育方案时对小学内宿生应因人施教,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克服小学内宿生在学习上过于依赖教师的现象。
3、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共同关爱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小学生内宿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互相配合才行。在小学内宿生依赖心理的克服过程中,社会力量的辅助也必不可少。可以呼吁社会力量,在克服小学内宿生依赖心理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比如,以村委会为代表,在村、坡中设置适合小学生进行文化和娱乐的场所,在放暑假或寒假的时候,将回家的小学生们聚在一起,完成学校教师布置的作业,让孩子们进行自主交流和学习。这不但能弥补大多数农村家庭家长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小学生作业的情况,在小学生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又能够激发对学习的热情,从而克服依赖教师学习的心理问题。
三、结束语
社会各界对农村小学内宿生这个特殊群体愈来愈关注,农村小学内宿生依赖心理的问题也愈来愈受到重视。无疑,这个问题的克服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一起努力,在各自的角色和领域上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探索性和对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小学内宿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而克服对家长和教师的长期习惯性依赖问题,促进农村小学内宿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芳.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9(07):75.
[2]李小霞.基于“家校联动”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驾驭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5(5):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