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   作者:史银晖
[导读] 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求得最优或较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正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北省武安市第九中学 056300
  摘 要: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性,教学内容缺乏序列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耗时多而收效微的情况依然存在。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求得最优或较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正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 策略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构建“自主、研讨、质疑、拓展、总结”五个环节教学实验也正是这种探索地尝试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背景介绍、段落划分、内容分析、中心归纳、特点梳理、作业布置——这种呆板的凝固的教学程序,致使大部分学生固有的学习参与意识逐步弱化,缺少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如何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学习个性发展的规律出发,设计出以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的主体参与型的可以控制的比较稳定的课型模式。
  一、“自主研讨”实验教学的假设
  1.把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组合起一定的教学模式并加以优化,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在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心智发展的基础上,精选认知策略,优选教学方法,体现出认知策略的灵活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3.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发展和迁移,在学生人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二、实验的特征和理论依据
  “创新模式研究”教学模式力求体现以下八个方面特征:
  1.语文学科性质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2.教师在阅读教学地位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地位的主体性的统一;3.教学目标的相对集中性与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相对发散性的统一;4.教学结构的程序性与教学过程中操作的随机性的统一;5.教学步骤的阶段性与总体系列的整体性的统一;6.学段教学方式的相对稳定性与初中阶段教学方式的动态性的统一;7.教学内容的相对确定性与教学训练指向的迁移性的统一;8.语段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与全篇课文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统一。
  理论依据: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连续发展过程。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构建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心理学从这样的原理出发,即:人作为个性的个体的确立,是在有控制的教学的条件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这里讲的“有控制的教学条件”,当然也包括课型模式的构建和教学方法的优选。
  2.从教学实验看。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教学理论以及他们的模式对我国教学实验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概括出不少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从教学方法来看,要促使知识、技能、情意的内化和外显,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外国的如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法、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都促使了我国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4.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实验选用了人教版初中教材,全套教材又引进了教学目标,引进了教法和学法。这套教材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心理结构。通过构建教学模式,使用这套教材进行教学,有利于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的主要内容课型结构的构建
  课堂教学有诸多因素,是一种多方位的教育心理过程系统。要想优化教学模式,实验教师应根据教育理论和实际教学对象去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可操作的、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这种流程的构建应遵从三个原则,即主动学习的原则、最佳动机的原则和阶段序进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认识活动——感知、思考理解——这种内在的隐性结构。课题组在教学中,把初中语文课型分教读课、自读课、总结课,每一课型都从上述三个原则出发,围绕“自主、质疑、研讨、拓展、总结”五个环节做了动态构建。
  四、实验变量的灵活控制
  第一,控制实验对象。第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按上级规定的周课时数进行教学,不加班加点,课外活动总量与平行班一样。第三,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单元中的综合训练都放在课内讨论完成。
  教读课力求体现三个要素,即旧知识现实化、新知识点训练的操作性和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实际应用性。把教读课课堂结构设计为:在教读课中,确定教学目标极为重要,因为整个教学活动都受教学目标的控制;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引读课文,根据读中提示,有意向地引导学生质疑,给学生创设一种思维情境,激疑启思;对于重点问题,则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落实目标,方法是学生对课文的关键处没有提到的教师要适时点拨为主;对于学生研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讲解,教师解决不了问题应放到课下师生共同解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色,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分析,概括出来;复读课文在于进一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训练语感,提高阅读能力;检查效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为矫正和调控提供信息。教读课体现出可控性特征、动态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