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张杰

发表时间:2020/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5期   作者:张杰
[导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英城子乡中心小学 121400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套思想性很强的教材,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还有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绝好材料。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利用教学之便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就占有绝对的优势,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实施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把握教材,授人以德
        语文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不像学科知识那样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因此,教师要充分驾驭教材,探寻到那些潜于知识之中的育人因素,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
        在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课前让学生向家长了解父母在小时候所生活的状况,课上讨论如果自己当时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怎么样,如果在没有水喝的地方你会怎么做,培养学生要为他人着想的情操。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了要用自己的力量,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让自己成为乐于助人且无私奉献的人。
        二、立足课堂,授人以德
        1.在品词析句中渗透德育。朱熹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采取富有变化的阅读方式,品析词、句、段、篇,使课文描写的人、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理解人物精神、事件意义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在教《观潮》一文中,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潮来之时的景象的?涨潮前、涨潮时、潮落后又有什么特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句,如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当学生对此有了具体的认识,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词句。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样一幅涨潮的画面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2.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它是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手段,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有利于提高阅读、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它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德育教育和美的熏陶。
        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再把学生的思想带入抗日战争年代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语句、段落,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深深地体会到:五壮士奋勇杀敌,直到打完最后一颗手榴弹,纵身跳下悬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让群众和部队被敌人发现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会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是用革命先辈的鲜血换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
        3.在情境中渗透德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辅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模拟出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如教《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浪潮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三、关注学生,授人以德
        教师把握的是已知教材,面对的学生永远是未知答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变化,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善于抓住德育生成的瞬间加以放大,并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新知识的探究,享受情感的陶冶和熏陶,实现自我超越。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融情入境,将文章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潜移默化地震颤学生的内心,唤醒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随教师走进文本享受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这样的引导点拨,逐步把握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点点渗透,把“道”滴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不知不觉悟出“理”的过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应是一点一滴的渗透,决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中,得到人格的洗炼,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