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家庭教育的新特点、新趋势——本地区城乡隔代教育现状之研究

发表时间:2020/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3期   作者:周德尧
[导读] 隔代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教育中,祖辈对孙子辈及其后代的抚养和教育,是一种代位或越位教育,也是亲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三中学 730400
        摘 要:隔代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教育中,祖辈对孙子辈及其后代的抚养和教育,是一种代位或越位教育,也是亲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隔代教育鲜明的国情、时政特色;利弊共存,同生共长,荣辱与共;“以养代教,养而不教,教而失当”的误区依然存在;年龄、性格、阅历、知识、方法、理念等差异,导致代沟加深,第三代身处“夹缝生存”的尴尬境地,从而衍生更多的家庭冲突。隔代教育趋于普遍;新的教育不公平和发展不均衡趋于扩大化;隔代教育趋向多元化。
        关键词:隔代 教育 特点 趋势
        我国国内家校合作实践及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起步较晚、差距较大,且总体发展不均衡、地域差异较大,正处在初级阶段。我国隔代家庭教育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由于国情环境、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科技发达、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家庭因素等所致,使得隔代家庭教育利弊共存,功过不一,愈来愈趋于普遍化,需要趋利避害,优化提升。相对而言,国外学者侧重探究隔代教育的成因(社会、家庭问题)及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国内学者侧重探究隔代教育的类型、利弊、成因(社会转型、婚姻家庭氛围)以及隔代教育的优化。
        隔代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教育中,祖辈对孙子辈及其后代的抚养和教育,是一种代位或越位教育,也是亲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隔代教育并非中国特有,在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也存在隔代教育现象。我国隔代教育的特点:第一,富有家族鲜明的家风传承;第二,带有祖父母辈潜移默化的烙印,对隔代后辈的性格塑造、价值观念、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第三,利弊共存,功过不一;第四,社会高龄化、进城务工农民剧增、留守儿童增多,使隔代教育现象趋于普遍化;第五,若施教不当,处理不妥,容易造成新的家庭矛盾,会扩大代际冲突,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家庭教育也随之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尤其是隔代教育产生了一些新特点、新趋势,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与时俱进,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成因,拿出对策,趋利避害,优化提升。
        一、隔代教育的新特点
        1.隔代教育鲜明的国情、时政特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起始,国家制定、出台了一项关于人口发展的基本政策——实行人口的计划生育。受这一基本国策的影响,中国城乡独生子女、纯女户占人口的比例居高不低。虽说目前国家宏观已放开生育二孩,但由于抚养成本太高,年轻父母生活、工作、就业压力过大,囿于后顾之忧还是不愿意生育二孩,所以,导致上世纪50后、60后、甚至70后做祖父母的就理所当然成为隔代家教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牢不可破的家族传承的影响,代位、越位教育已成大势所趋,隔代教育现象更为普遍,显现了鲜明的国情、时政特色。
        2.隔代教育利弊共存,同生共长,荣辱与共
        血缘和情感所致,祖父母疼爱孙子(女),孙子(女)孝敬祖父母,祖孙隔代感情融洽,亲情更浓。一方面,老人阅历丰富,经验宝贵,童心未眠,宅心仁厚,时间充裕,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主动或被动承担起孙子辈的教养义务,帮助年轻父母,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寓教于乐,家和事兴,温馨幸福;一方面,由于祖父母对孙子辈的过度呵护或干涉,偏爱或宠爱,溺爱或护短,隔代教育难免会出现些许偏差、偏颇或失误,造成教育失当,使得孙子(女)任性、自私,懒惰、乖张,缺乏独立性,从而招致子女的曲解、误会和埋怨,导致三代人在矛盾中纠结,甚至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根据我们近年面向全校学生家长的家庭基本状况调查、家庭道德调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家长教子问题调查及隔代教育专项问卷(每次问卷2000份~3000份)调查统计,得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结论——一般而言,隔代教育利大于弊,利弊共存,同生共长,荣辱与共。当然,因家庭结构差异,不同的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也会导致出现不同的利弊结果。



        3.“以养代教,养而不教,教而失当”的误区依然存在
        鉴于我国基本国情、县情、乡情、家情所致,“以养代教,养而不教,教而失当”的误区依然存在。50后-70后的部分家长受自身文化素养偏低的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侧重对孙子辈的生活关照,而智力教育、品德教育则就力不从心了,只能“以养代教”或“养而不教”。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素质偏低、自身陋习较多,难以做到言传身教,故而难免会犯“教而失当”的错误。这些误区的产生和存在,有诸多的社会客观原因,更多的是家长(祖父母辈)自身的主观原因。“以养代教,养而不教,教而失当”只会贻误孙子辈的学业和前途。
        4.年龄、性格、阅历、知识、方法、理念等差异,导致代沟加深,第三代身处“夹缝生存”的尴尬境地,从而衍生更多的家庭冲突
        部分“老小孩”固然童心未眠、疼爱子孙,隔代分外亲和,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思想守旧,言语老套、唠叨,做事迂腐,性格偏激,偏执于“过来人”的老经验,“心慈手软”“难控深浅”,难以进行有效的课程辅导,更不能实现有效的养成管教,更多的越俎代庖,反倒溺爱、骄纵、误导了孙子辈,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准家长”父母很多时候被替代、被边缘化,疏远了亲子关系,造成孩子父母的直接缺位和教育缺失,结果是“老的”管不好,“年轻的”管不了,“小的”耽误了。“老小孩”、“小大人”、“准家长”同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相互影响,滋生纠结,第三代身处“夹缝生存”的两难境地。虽说祖辈丰富的育儿经验、拳拳慈爱之心均有可取之处,但必须承认祖辈的教育效果远远低于准父母。因为孩子的所作所为令人大跌眼镜,产生怨恨,就会引发公媳、婆媳矛盾,局面尴尬,家庭失和。总体说来,年轻父母优势较多,自身所受的教育远远高于父母,管理孩子“狠”得下心来,能够做到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孩子有敬畏,可调教。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悟其意,省其事,效果佳。”
        二、隔代教育的新趋势
        1.隔代教育趋于普遍
        本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家庭离婚率偏高,农民工有增无减,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只多不少,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信息化,家庭步入多元化,促使隔代教育趋于普遍。目前和今后,这种局面短时难以改观,只能克服其负面影响,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趋利避害。
        2.新的教育不公平和发展不均衡趋于扩大化
        相对而言,中国城市居民素质普遍要高于农村乡镇居民素质,城市环境的教育氛围要优于农村乡镇,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拉大城乡隔代教育的差距。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设又促进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我国的隔代教育是现阶段城镇化推进、城乡大融合、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它的不正常、不合理成分,加大了老一辈的额外负担,弱化了受教者(第三代)的教育质量,固化了农二代、贫二代阶层,减少了社会中下层上升的空间通道,加剧了弱势群体、贫寒子女走向社会底层,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和发展不均衡且趋于扩大化。
        既然隔代教育不可避免,也无法弱化或废止,不能因为一些弊端的存在而全面否定,因噎废食;也不可因为具备一些优势而极力推崇,走向极端。需要我们一分为二、辩证扬弃,研究对策,因势利导,辩证扬弃。
        3.隔代教育趋向多元化
        目前,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国家总体健康医疗水平的提升,我国人均寿命已提高到76.5岁,且已步入老龄化,三世、四世甚至五世同堂已是常见现象。自60后、70后的父母升格为祖父母之后,我国的隔代教育便趋向多元化,第三代之上就会有至少两代长辈4~8人的团队(个体文化素养普遍提高)施加多元化的教育影响,而且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会得以优化升级。若能做到趋利避害,合理利用,尽显多元化的优势,无疑是对隔代教育的优化提升。
        作者简介
        周德尧,男,汉族,1961年10月生,1981年7月参加工作。甘肃景泰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市级骨干,中共党员。著作《铸造师魂》《亲子教育案例选编》。曾任中学校长,注重家庭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