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保护工作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分析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4月第12期   作者:胡泽
[导读] 水利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但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水土流失的保护,避免将生态环境作为建设水利工程的代价。
        胡泽
        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30601
        摘要:水利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但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水土流失的保护,避免将生态环境作为建设水利工程的代价。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生态修复技术的运用,能够在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及预期功效的同时,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出现,同时也是真正保障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实现的重要方式。文章针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行了分析,简要阐述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水利工程施工的重要意义,提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有效方法,并以水库建设工程为例,分析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水利工程保护中应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保护工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引言
        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干旱地区的水资源获取越来越依赖于长距离引水工程,因其具有跨越地形种类多、输送距离远、管路周围土场多、挖方量大等特征,长距离引水工程对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的影响极为显著,科学评价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非常重要。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地资源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工程活动扰动破坏原有地表结构特征将加剧水土流失。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有关单位的关注点往往侧重于实现经济利益方面,而导致了对社会经济效益方面问题的轻视,施工现场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加剧了当地的环境污染,带来了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而水土保持工作能够对水利工程施工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减少,是当前最主要的水土流失控制措施,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确保实际的生态能够进入到对应的正常运行轨道,在此过程中人工干涉的情况比较少,多数都是辅助性的手段,由此确保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可以不断修复,由此慢慢进入到之前的状态。这就是生态修复的过程。对于水利工程而言,之所以会出现各种水土流失的情况,是因为此工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集中体现在:以点或者线状的方式来分布。有很多的土方工程,施工中很有可能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管不顾,就可能使得生态环境的恶化朝着更加严重的方向进展。
        2水利工程保护工作中的水土流失维护
        2.1破坏土壤地质结构
        植被受到破坏,无法对地表土壤形成有效保护,水流作用下,表面土层快速流失,并被剥蚀和破碎,土壤生产力无法得到保证,使景观恶化情况更加严重。水土流失使土壤所含营养物质大量流失,土壤肥力快速降低,且土壤涵水能力同样受到严重影响。暴雨天气或是水库泄流的情况下,土壤所具有的涵水能力,无法同水流强度之间达到有效平衡,有可能引起山洪等灾害,对下游河段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2.2堵塞河道,造成水库淤积
        由于缺少植被的有效保护,土壤受大雨冲刷作用,雨水裹挟大量泥沙顺流进入江河或是水库。泥沙总量的增加,在河道位置形成大量堆积,使河床高度明显抬升,水流水位同样随之提高,自然灾害等问题也更易出现。若水库区域流入大量泥沙,会形成泥沙淤积的情况,对有效蓄容量产生严重影响,使防洪泄洪能力以及使用年限无法得到保证,同样也会引起漫坝和垮坝等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若出现泥沙大量淤积的情况,会对坝前或是拦河闸上游产生影响,并造成水位明显升高的情况,沿岸区域地下水位同样会出现升高,最终造成土壤盐渍化,或是沼泽化等问题。
        2.3水环境质量不足,水体污染加剧
        水的冲击作用下,表层土壤快速流失,水流裹挟泥沙并流入其他水域。表层土壤所含物质相对较多,如有机物质、化肥或是残留农药等,均属于水体污染的关键来源。

单位时间内,降雨量不断增大,水流裹挟大量泥沙流入江河,造成江河含沙量快速增加,使水体变得更加浑浊不清。除此之外,有机物质的大量流入,也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流入,使水体污染明显加剧。枯水季节,水量明显减少,水体自净能力显著降低,水污染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并引起水生生物出现快速死亡的情况,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3水利工程保护工作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3.1实现监管管理的常态化
        制定健全的水土流失监督管理流程体系,为水利工程工作在前期设计、中期施工、后期运用等各个环节的生态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体系的保障,确保生态修复工作能够在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为优化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的效果,需要做好相关监测工作,完善监管信息,例如提高对植被覆盖率等信息的检测,为后续修复工作的实际结果判定奠定基础。此外,还需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对相关监测系统加以开发建设,结合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效率。为更大限度地保障监督管理效果,应不断补充和完善监督管理内容,在基础水土质量、降水量、土壤水分含量、植被覆盖率等监管内容之外,根据实际水利工程所在地的生态情况合理增加监管内容,进一步提高监管体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构建水土保持指标监测体系
        水利工程施工时需要结合水土保持需求来制定最合适的施工方案,依照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关检测要求开展检测工作。结合检测结果对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展开分析,充分探查工程中可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环节,将这些环节作为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对象,以此制定出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施工方案。水土流失的预防检测工作中涉及了当地近几年的气候特征、气温常态、土质特征、植被覆盖率等多种基本资料。各种可能引发水土流失的因素都是检测工作需要进行数据监测的重点关注对象,其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各类指标。例如,土方开挖量、水土流失方位、植被覆盖程度等。
        3.3重视对种植土的保护
        土壤的质量决定着生态修复的实际效果,因此,生态修复目的的实现,根本要点在于对土壤的保护及被破坏土壤的修复。在实际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运用到开挖弃渣等传统粗放型施工手段,这些施工手段对土壤植被的破坏力毋庸置疑。在施工后将废渣重新填回,可能导致土壤水分、养分下降,从而导致很多种植物无法种植和生长,为水土流失等问题埋下严重隐患。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加强对植被及土壤的保护与善后工作的重视。在保护方面,应尽量避开植被覆盖区,尽量选择对植被及土壤破坏较小的技术,在善后方面,需做好土壤回填的优化工作,不可将废渣直接进行回填。
        3.4合理运用现代化的设备与技术
        时代的发展变化,也为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变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取得了大幅提升,各类现代化的设备与技术已经开始大量引进水土保持工作中了。通过充分发挥出引进技术与设备的优势,能够显著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效率。为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开展,还需要实行科学适当的管理措施,根据当地的实际地质情况定制出一套有效的管理策略,进而探寻出具有针对性的水土治理方式。加大可持续种植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向好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水土保持工作所带来的生态效益。
        结束语
        水利工程保护中水土流失工程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水库建设工程为例简要阐述了水利工程施工中渣料场、灌溉渠、大坝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赖桂林,莫明浩,聂小飞.基于生态与生产功能权衡的水土流失治理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0(6):15-17.
        [2]张晓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水利工程保护中的相关思考[J].地下水,2020(6):245-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