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9/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4月第12期   作者:李晓军
[导读] 在当前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人们的正常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李晓军
        431228198607051432,重庆 404110
        摘要:在当前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人们的正常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和认识地质灾害防治的特点和重点,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岩土工程高效、顺利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动态监测和监测预警,全面提高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效果的工程防治措施和规避措施。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策略
        总的来说,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很多。因此,在防治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时,要加强对岩土工程场地条件的调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建立现代监测预警体系,精心设计防治工程和防治方案,确保岩土工程建设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1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1.1滑坡
        滑坡是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其成因较为多样。比如在多雨天气,降雨突然增加,会加大对山坡的影响,造成大量土壤滑坡。另外,由于山体本身很可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山体产生震动和破坏,因此在后续的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滑坡问题,给实际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滑坡的数量和频率都比较大。因此,为解决滑坡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场地条件的调查。一方面,可以采用地面排水,另一方面,可以使陡坡变得平缓。采用地面排水时,应保证地表水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排出,防止对土壤造成一定的冲击和破坏。当陡坡变缓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开挖一些松土,这样既能减轻山坡的压力,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滑坡的发生,从而有效地防治滑坡。因此,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当发生滑坡时,相关工作人员应保持冷静面对危险,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失。
        1.2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会导致地面沉降。此外,地面塌陷还将受到外部环境和人为破坏等问题的影响。造成这种灾害的原因,是人们对地下水的利用没有节制,只注重眼前利益,进行无限开采,会破坏整个地质环境。目前,一些地质条件非常不稳定,增加了地面塌陷的概率,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1.3泥石流
        泥石流通常主要发生在一些山区沟壑区。暴雨天气发生时,雨水冲刷地表的泥沙和石块,形成泥石流。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滥伐林木产生的废渣不能及时排放,对整个环境的安全指标影响很大;二是人们随意开发荒地,使土地利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将影响矿山的整体地质条件,进而破坏地表环境。一旦发生暴雨,将增加泥石流发生的概率,对人身安全造成各方面的危害。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2.1防治滑坡技术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和地表水,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水体对边坡的不利影响。如果不考虑人为因素,水是导致滑坡的重要因素。它与滑坡密切相关。如果能消除水的不利影响,滑坡将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理。主要方法如下:一是对滑坡区周边地表水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周边地表水进入滑坡区。为有效拦截地表水,施工人员应修建截水沟。其次,施工人员应在滑坡区修建一些排水沟,有效排出该区域的地表水,减少地表水对岩土工程的不利影响。最后,应采用垂直钻孔法,有效排出地下水。施工人员需要根据该地区的实际地质特征和水文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有效提高边坡岩土的力学强度。施工人员应合理运用各种技术,提高岩土的实际抗滑能力,降低岩土的滑动力,有效降低荷载,削坡加固。
        2.2泥石流防治技术
        一是排水技术。施工人员应在泥石流可能经过的下游修筑一些排水沟,一旦发生泥石流,就可以对泥石流进行分流和分流,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危害。二是封堵技术。施工人员应在泥石流可能通过的冲沟内修建拦沙坝。

泥石流一旦发生,将有效拦截危害较大的固体砂石,从而减少泥石流造成的危害。三是存储技术。施工人员应在泥石流可能经过的下游区域修建清淤场,以有效调节泥石流流量,尽量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和影响。
        2.3防塌陷技术
        在防治塌方过程中,施工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截、排水、护坡、挡土墙等是传统的处理和防治技术。施工人员要根据塌方的实际原因选择合理的措施。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新的加工技术,如SNS柔性石栅栏技术。该技术的实施,落石能量高,边坡坡度大,防治效果强。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值得我国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全面深入地推广。
        2.4地脉变形防治
        预防地脉变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充填法。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适用于塌陷深度较浅的基坑。在实际施工中,首先要彻底清除坑内的软土,保证坑内的清洁。然后将砾石和块石填入坑内形成有效的反滤层,再在反滤层上方覆盖一层粘土,最后压实粘土。二是强夯法。该方法有效地利用夯锤在土体中产生的冲击力来提高土体的强度。该措施有效地将防治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夯实软弱回填土。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3.1工程措施
        通过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规范的深入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工程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主流措施,主要包括合理避险工程、加固工程、边坡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截排水工程、压脚工程等,这些工程措施是降低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在工程措施的实施中需要具体的条件作为支撑。如在大型滑坡防治中,应在编制地质勘探报告的基础上,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增强防治效果,切实提高边坡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3.2生物措施
        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主要的生物措施。施工人员可通过种植生物有效提高水土的稳定性。生物措施实施后,即使受到很强的冲刷和震动,也不会发生滑坡等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此外,生物措施具有较强的生态、经济和环境效益,保持生态平衡,有效改善种植区的自然环境。然而,生物措施的实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在泥石流多发地区,施工人员可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合理采用封山育林的方法。
        3.3规避措施
        一方面要做好避雨工作。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施工人员应根据其实际天气情况,采取合理的避让措施。各地要在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前提下,合理编制安全转移方案,有效转移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人员和资产,转移到事先准备好的避难点。此外,工作人员在实施回避措施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就近原则。另一方面,要做好搬迁避让工作。对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大、危害大的地区,应当合理采取搬迁避让措施。
        3.4管理措施
        首先,切实监督施工人员的工作,督促施工人员按规定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施工技术人员在进行交底时,应提高交接的清晰度和全面性,防止出现交底问题,增加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其次,要加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文件的监管,监督相关文件是否妥善保管。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前,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尽量减少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最后,加强人为因素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认真分析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做好分类整理工作。
        综上所述,我国有关部门应重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治理,采用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实施科学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避灾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促进岩土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8]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曹际妹.冶金管理.2021(01)
        [2]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探究[J].吴东磊.世界有色金属.2020(17)
        [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綦祖兴,孙林,彭同强.中国金属通报.20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