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抗凝血浆与血清生化指标应用干化学法检测的临床对比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7期   作者:马艳艳
[导读] 目的 比较肝素抗凝血浆和血清生化指标采用干化学法检测的结果

        马艳艳
        黑龙江省鸡东县人民医院 158200
        【摘要】目的 比较肝素抗凝血浆和血清生化指标采用干化学法检测的结果。方法 从2020年1月~12月在我院行生化检查的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常规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将肝素抗凝血浆标本作为观察组,均采用干化学法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清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钾离子、谷氨酰转肽酶、血清脂肪酶、α-羟丁酸脱氢酶、钙共13项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经临床可接受分析发现,13项指标中有10项肝素抗凝血浆检测结果是临床可接受的,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钾离子的肝素抗凝血浆检测结果和临床一致性差。结论 采用干化学法检测肝素抗凝血浆的大部分检测结果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急诊患者可选择此种方法进行生化检测,但注意需要重建对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钾离子的参考范围,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肝素抗凝血浆;血清生化指标;干化学法;检测结果
        近年来,临床医学不断发展,检验技术愈发成熟,全自动干化学分析仪逐渐运用在临床上,但目前通常采用速凝血浆静置离心20分钟后再进行生化检验,延长了出检验结果的时间,延误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工作的开展。干化学法检测血浆可用于血清生化指标的常用方法,但关于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依然存在一定争议[1-2]。本次研究将100例于我院行生化检验的患者作为主要对象,旨在探讨干化学法检测肝素抗凝血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临床价值,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1月~12月于我院行生化检验的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54例,女46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46.23±3.27)岁。
1.2研究方法
        采集患者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放置在两个采血管中,采血后立即摇匀,常规血清标本放置半小时后离心,离心10分钟,每分钟3500转,采用干化学法进行生化检验。肝素抗凝管采血后立即离心,其余处于方法同于血清标本。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清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钾离子、谷氨酰转肽酶、血清脂肪酶、α-羟丁酸脱氢酶、钙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3讨论
        本研究显示,用干化学法检测的肝素抗凝血浆和常规血清样本均顺利完成检测,且在13项指标的对比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但对13项存在差异的指标进行可接受度分析,发现其中有10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均在临床可接受的那范围内,而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钾离子的检测结果与临床一致性相对较差,提示临床上需要综合实际情况重新定义上述几项指标的参考值范围。这主要是因为常规血清样本在采血后通常会快速凝固,检验前做离心处理,在凝固和离心的过程中钾因红细胞变形进入血清中,但抗凝血并不会凝固,对红细胞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3-5]。
        综上,肝素抗凝血浆用干化学法检测多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但检测后需要重建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钾离子的参考范围,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俊玮.肝素抗凝血浆与血清在临床生化检验结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22):3776-3778.
[2]韩安功.肝素钠抗凝血浆应用于急诊生化检验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9,25(07):53-55.
[3]卢佩佩,宋金萍,王昌敏.不同检测系统急诊生化项目血浆和血清标本检测结果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21):2695-2698.
[4]吴燕琴.肝素锂抗凝血浆与血清用于临床生化检验测定结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01):46-47.
[5]袁雯.肝素钠、肝素锂抗凝血浆代替血清用于临床生化检验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04):12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