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超
扬州四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生态型城市的构建已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积极推动生态型城市建设,也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认识等方面均达到一定高度后所亟待实现的目标。而城市水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在传统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下,下垫面的硬化和对生态空间的侵占改变了原有场地的水文特征。水体的生态功能随着城市扩张性蔓延发展而严重受损,并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海绵城市是统筹、系统解决我国城市水问题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式,是城市开发建设落实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协调生态型城市开发建设与海绵城市理论的贯彻执行,探寻出可推动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中国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所必须面对并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引言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引发的城市弊病也日益凸显,逢雨必涝、城市看海成为最近几年的热词,并受到国家层面的重点关注。传统的雨洪管理理念以“快排”为主要思想,通过建设灰色排水基础设施将径流排出城市区域,因此,不少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又由于管道的排水效率有限,造成了城市旱涝并存的现象。“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其本质是转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用新型理念实现资源环境与城市协调发展。
1 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就是指“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循环系统,在下雨时能够自动吸收、积存水资源,形成“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于一体的循环体系,在必要时将积蓄的水资源释放出来。规划设计海绵城市,需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有效结合人工措施与自然路径,在保证城市防洪排涝稳定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积存雨水,利用雨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稳定。在海绵城市的实施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统筹调动自然降水、地表径流水、地下水,协调城市给水、排水各个环节,形成长期、稳定的水资源自动循环过程。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转型的关键标志之一,我国已经有130多个城市开始了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2 转型期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未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我国一直受到很多关注,但在城市建设中并未得到较好落实。在过去几十年,我国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目前难以很快做到生态城市所要求的“绿色GDP”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推进。
2.2 城市建设难以做到统筹兼顾
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在区域联系、城乡发展及新旧城开发等方面难以做到统筹兼顾。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区域城市在经济、环境、地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即使同一区域不同等级的城市所面临的情况也是大相径庭,故在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方式、要求上有所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就给区域生态协调发展造成一定困难;同时我国城乡发展差异大、二元结构突出,城市与乡村地区在生态层面的建设割裂,阻碍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而在新旧城开发方面,我国规划正处于增量到存量的过渡期,城市开发方式从原来“新城”扩张逐步向“旧城”更新利用转变,在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要更多考虑文化、产权、历史等因素,这为未来的生态规划带来更多挑战。
3 突出发展重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1 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措施
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需要凸显出重点方可,需要将城市中心的建设放置于首要位置,而后逐步扩展到城市外围。城市中心区域的建设情况相对良好,拥有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能力,因而能够极大程度地呼应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因此,有关部门在建立生态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先行在城市中心寻求相应的突破,以此来让群众充分感受到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3.2 结合转型战略,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规划理念的产生是传统粗放理念下解决城市发展模式弊病的成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态质量有美好的盼望。现阶段,我国各个城市均在探索转型发展路径,生态理念下展开城市规划,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城市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城市发展内部持续力,实现城市节能减排。对城市工业结构进行优化过程中,还需结合分类思想,在生态资源良好的城市,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在天津中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水资源不足,年水资源蒸发量较高,将雨水收集后,需要在净化后补充景观水。生态城市下水含盐量相对较高,景观绿化过程中,还需设置隔离层,实现种植层土地与地下水分离,避免发生盐碱灾害。对此,在生态城市景观绿化建设过程中,中新海绵城市试点结合起伏的地形,形成凹空间,使水分能及时进入种植土地,涵养水分的同时,可节约地区优质水源,采取排盐处理方法,保证植物存活率。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功能及内涵统一的原则,并非单独建设海绵城市,而是海绵城市及开发项目统一,与滨水景观及建筑功能融合,提升城市居民的环境品质。
3.3 生态一体化发展
在现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城乡的协调发展,应该将农村地区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点。农村地域的生态化水准将会在城市生态建设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农村地区的的生态化的丢失势必会导致城市地区的生态化建设受到影响。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并且居民的环境意识尚且不够完整,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在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目标的过程中,相关单位需要全面契合当下农村发展的时代特点,遵从乡村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以此来充分展现出农村的特征,注重乡土风貌,重点保护农村地区所具备的绿水青山以及各种田园文化。需要根据现有区域内部的发展优势以及历史特色,全面推进生态文化的还原,改变现下部分农村地区“垃圾随便扔,脏水随便排”的乱象,给予农民良好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本质上完成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实现城乡地区的生态一体化发展。
3.4 多方位推进创新技术应用
技术创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将生态理论应用到规划建设实践的有力支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需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创新技术,实现生态城由单一功能向集成综合方向发展。在能源方面,研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引导清洁能源的综合使用;优先使用低能耗、无污染的创新建筑材料,开发绿色建筑;在交通方面,鼓励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促进绿色交通发展。除对规划技术的创新发展外,也要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特征、文化、历史等因素,针对性地使用新技术,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
4 结语
总之,在城镇化进程日益推进的情况下,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已刻不容缓,其不仅仅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相关部门需要牢牢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核心指导,深度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党和人民的角度执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天空更蓝、大山更绿、环境更好、生活更棒,全面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相应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远.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要点探究[J].居舍,2020,(18):97-98.
[2]张建红.生态城市背景下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及要点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02):140-141.
[3]时保国,田一聪,赵江美,张丽君.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3):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