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晖
天津雍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1700
摘要:河道治理对城市发展十分重要,对供排水与防洪也有直接的影响。河道治理不仅可以保障水的品质,对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剖析和总结了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旨在对水利工程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对策
1 河道治理的重要性
河道治理是改造和控制河流河道的重要工程,是水利建设中,防范水患,加强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水质,提升环境的有效措施。河道治理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农业经济建设方面,其次是改善沿河居住环境,提升水体质量及生态自然修复方面。河道治理是疏通水域水流的最佳措施,有效的河道治理能在雨季来临之时,确保不会发生重大的洪水灾害,同时在旱季也可以保障农田的有效灌溉。在城市出现供水不足的情况下,经过河道治理后的水源,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水需求。河道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水体自然资源的生态平衡,使水体内的生物种群处于可自我调节的平衡状态,极大提高了水体的水质,同时增强水体自身的抗污染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河道治理过后,沿河地域的环境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城镇区域,可以修建沿河风光带,在极大提高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增加居民户外活动场所的同时,也可以达到美化城市的效果,并起到吸引投资,提升城镇经济建设成果的作用。
2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
2.1 河流污染严重
河道在治理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河流污染严重,主要是由于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将生活中的废水、垃圾倒在河道里,甚至有的企业还会将废水、废渣排泄在河道里,这些举动都会对河道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得垃圾在河道里产生出新的微生物,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水污染,影响了河道的水质。再加上人们日常饮用的水资源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经过污染的河道很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2.2 人为因素的问题
一是河道管理体系不完善。针对河道管理来讲,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规定,但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到河道管理工作中。在这一背景下,难免会出现部门与部门权责不清的问题,进而导致河道管理质量较差。由于权责划分不明确,且职责界限十分模糊,会阻碍河道管理政策的落实,不利于河道管理顺利进行。另外,因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诸多企业为自身成本支出最小化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随意向河道排放废弃物,导致河道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二是环保意识较低。从当前角度分析,河道治理建设侧重防洪安全,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工作,长此以往,导致河道水环境恶化,不仅会影响水体与生态环境,同时还会产生难闻气味,给河道周围群众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进而诱发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相关管理部门虽然采取了措施,但因为自身环保意识不强,工作开展十分被动,且阻力较大。
2.3 防洪能力不足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大部分河道因为长时间没有人打理,导致河底的淤泥比较多,造成河道拥堵,再加上河道两边的护岸设施不够完善,一旦出现强降雨或者发大水,就容易出现泄洪的情况,从而对当地的交通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河道两边的岸堤没有及时进行维护,使得两边的植被存活率比较低,加快了水土流失,这样的情况容易出现流水的泥沙反复聚集在河底,也会出现泄洪的现象。
3 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做好生态护岸工作
开展生态护岸工程之前,应提前对城市内部的河道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禁止对城市内部的河道继续污染。
利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案,对城市内部的河流情况做进一步规划,将原有的多样化河道进行统一整理,让水流更加通畅,提升河道的观赏价值。水质治理时,需要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才能实现水质快速提升目的。不同区域的河道水质改善,要按照水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水生植物的选择,确保所达到的净化效果更好。依据水生植物的自然生长习性,在河道中种植水生植物和沉水植物,让二者之间配合完成水质的改善任务,也是比较常见的城市河道水质净化方案。对于污染较重的河道,可适当利用微生物进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确保所开展的水利工程,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区域内的河道治理任务。
3.2 堆场淤泥快速排水技术
许多河道内部存有大量的淤泥,这些淤泥在堆场中堆放,易造成淤泥固结排水问题。淤泥在长时间的自重作用下,沉积在水底,并且本身的透水性较差,很容易粘其他的附着物,处理过程十分棘手。对于软粘土淤泥,可以采用真空预压法和堆载预压法进行处理。之所以采取这些手段,是因为淤泥的含水量较高,处于一定的流动状态,利用高压真空手段,可以将淤泥中的颗粒物和间隙在水的运动下进行分解,让淤泥无法形成块结,进而解决淤泥造成的堵塞问题。在对堆场淤泥进行处理时发现,堆场淤泥对于排水系统有更大的堵塞能力,严重的造成了多层排水通道的堵塞,解决堵塞的方法是,在管道上层出口位置利用抽水装置进行水量抽取,同时在堵塞的起点增加压力,让水流快速流动,促使淤泥通过管道被排出。
3.3 整治河道水质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时,主要为了解决河道中存在的污染物以及如何改善合体水质的问题,促使河道拥有之前的自净能力。施工单位在对河道水质进行勘测以后,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首先清理河道底层的淤泥,利用人工湿地方式改善水质。之后在水体底部设置一定距离的隔水层,在其中种植根系较大的水生植物,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效果,对河水进行净化。通过之前的人工水质调节和后续的自然调节,使水体达到了明显的净化,整体费用较低,但效果显著。还有,在河岸两侧种植绿色植物,通过植物的固土作用,提升河道的抗洪效果,从而改善河水的流速,提升水质。
3.4 河流疏浚工作
通过对不同流域的河道进行水体分析,利用河道疏浚技术,按照区域河体的流速,采取特定的河流疏浚方法,快速解决河道的抗洪能力及泄洪问题。当水利工程结束以后,需要立即开展河道疏浚清淤工作。比如:按照工作要求,需要将河体底层1~2米的淤泥进行清理,确保河道拥有更好的通航能力。利用两艘大型挖泥船完成河道的淤泥清理工作。在开展疏浚河道淤泥线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河体底层的大体积混凝土块、残桩等杂物提前进行清理,以免对后续的施工作业造成影响。清理的过程中,要采取分层、分片清理的方式,确保达到高效清理的目的。清理时还要注意,可以采取挖槽断面边坡的手段,让清理的效率提高。边坡挖掘高度通常在1~2米,在对特定位置完成挖掘以后,需要测量挖掘位置的水深,然后利用抓斗挖泥船进行定位挖掘。在挖掘前要将船体的前部固定,避免船体在挖掘过程中随水流漂移。
3.5 完善水利河道治理体系
施工单位要按照不同区域河道的水流状况,构建起水资源网络结构,对不同工程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并开展严谨的方案分析流程,以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工程的开展阶段,要以蓄水、防水、泄水作为河道治理工作的目的,合理选用建筑材料,并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开展河道治理工作,如滩涂围垦、堤围护岸、清淤除障等。除了防洪抗灾,河道治理时还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改善沿岸水文情况和生态环境,使水利体系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结语: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需要在满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贯彻落实生态水利的理念,在治理过程中尽量保护河道原貌,通过生态护岸、河流疏浚等方式科学、稳定地打造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秀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建材,2018(6):402-403.
[2]张世安,吴嫡捷.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J].科技风,2019(1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