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困境及解决措施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11期   作者:司芳雅
[导读] 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建设,更关系到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发展。
        司芳雅
        湖北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 要]: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建设,更关系到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发展。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集体主义教育”。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接收到的信息具有片面性、扁平化、娱乐化特征,长此以往易使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遭到扭曲,易被个人主义、形式主义等错误思想侵蚀。本文主要聚焦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集体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层面寻求走出新时期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集体主义;新媒体;大学生

一、网络文化视域下集体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1]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是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的良性互动中,集体主义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平台,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协调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重要原则,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是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需要。因为自我实现如果脱离社会,其结果只能是被社会与集体淘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作为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下,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网络环境下信息碎片化,加之当前网络环境未形成健全的信息甄别机制,大学生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人际交往、接收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但是接收到的信息片面性、扁平化、娱乐化,难以保证大学生群体具备抵御不良文化侵袭的能力。长此以往易使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遭到扭曲,极易产生个人主义、形式主义等错误思想侵蚀。
二、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淡薄成因研究
        (一)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对于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且复杂的影响。其中,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条件为大学生开拓视野、钻研学习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价值取向偏颇、人生观模糊、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程度不够。罗国杰教授提出“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和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使集体主义理论更加丰富,在实践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2]这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人们观念的调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除了公有制经济外,也存在着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人们观念的变化,更多地反映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上,集中表现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由此,集体主义作为规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道德原则,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仅不能放弃和淡忘,更应弘扬和发展。
         
        (二)微观角度看家庭、学校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内心衍生出明显的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日常生活处世功利心较重、目的性强、缺乏为他人着想和团队精神。表现为在校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不愿为他人着想;与他人交往时忽略现实人际关系,缺乏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在社会实践层面缺乏将理想付诸实践的担当与责任感,缺乏坚持的毅力。当代家庭教育中,孩子成为生活的核心,强调智力培养而忽略道德教育,而学校的培养主要以成绩为导向,缺乏对学生思想观点、道德观念的培养,更导致学生逐渐形成对他人和集体漠不关心的局面。
三、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路径的具体
        (一)从国家层面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国家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面,要强化对社会成员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引领,充分调动社会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性,尤其发挥模范典型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3]英雄模范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创造出不平凡的历史,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代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对于其他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国家通过树立典型示范的方式,将英雄人物的模范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大学生从国家和集体的角度坚守奋斗,谱写新时代奋凯歌。
        (二)从学校层面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学校是大学生重要的教育环境,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进而提升他们对于集体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集体活动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交往能力,培养自信,强化其自我价值认知,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形成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内在倾向,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同时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分享关于集体主义相关事迹,将集体主义价值倾向贯穿教学活动中,拓展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倡导学生到社区进行志愿者服务、倡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拓宽对社会生活实际的认知程度,增强他们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在个人的成长中体会到集体的意义,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集体使命,才能真正树立起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奉献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从社会层面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社区是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基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4]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需要发挥好社区的宣传教育职能。社区人员要积极利用社区展示板、公示栏,营造出集体主义文化氛围。在社区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等昌吉积极展开集体主义活动,让大学生在社区组织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中树立起真正的集体主义意识。同时积极发挥集体主义教育的新媒体效用,积极做好相关网站、公众号的平台铺建和内容整合,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进行推送,增强社区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四)从家庭层面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人们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渗透着集体主义的特点,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是以群居为主,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组成一一个团体。一起生活一起狩猎一起享用食物。家庭教育是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层面,当代大学生要解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不能在家庭教育中断层。家庭教育在发挥教育作用时,要积极发挥能动作用,让孩子在于同龄人、长辈等交往过程中,学会接纳他人,减少利己行为,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同理心。同时,促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通过实践的调节行为偏差,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
         
        (五)从个人层面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自我教育是个体实现成长的关键。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就要提升集体主义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相关本门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措施引导,帮助大学生养成集体主义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大学生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和科学把握新时代集体主义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的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坚持以集体视角看待个人利益,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关系,在实践中深化集体主义情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感受“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同时,大学生要提高辨别各种反动、消极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多获取主渠道、主旋律社会意识信息,坚决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从而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事业发展中为国家、社会和集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小结
        集体主义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确保我国顺利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文化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全球信息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更加剧烈,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冲击,互联网对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错误地认为集体主义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要求。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层面加强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切实增强社会和谐和民族凝聚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罗国杰.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3]习近平.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