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为刚 倪美玉
浙江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 321019
摘 要: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各个子系统的合力,从而实现整体育人的效果,协同理论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在协同理论视阈下,构建教师协同、社团协同、大赛协同、校企协同的相互关联、相互协同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形成工匠精神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期为社会培育“德艺双馨”的现代工匠。
关键词:工匠精神;协同理论;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一流工匠精神的支撑,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为重要而急迫的时代课题。文章将在协同理论视阈下,探索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1.工匠精神的含义
2016年,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工匠精神,无疑表明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倡导。
关于“工匠精神”,学术界虽没有一个权威定义,但也有一定的解读:工匠精神是指工匠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理念,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达到他人难以替代的技术水平,精湛的技术是匠人始终引以为豪的最大的资本。据此,工匠精神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1]
2.协同理论对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
协同理论认为,“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形成合理的结构,才能发挥系统最大的整体功能”。[2]同样,要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优化培育,需要融合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教师协同、社团协同、大赛协同、校企协同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子系统。而如何使四个系统形成内在性的组织系统,并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工匠精神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当前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瓶颈性问题。协同理论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3.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高职院校全过程、全方位、各部门协同努力,共同培育。
(1)教师协同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企合作单位教师协同育人,形成大思政教育理念。大思政教育理念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需要。第一,理念共识。共识是教师协同的前提,教师之间要达成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学校要搭建教师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教师协同提供保障。第二,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实现 1+1>2 的效果,避免资源浪费。如案例的共享:瑞士手表、德国机械、美国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国内的庖丁解牛、鲁班、卖油翁、匠人精神、大国工匠、少年工匠等优秀资料。第三,队伍共建。通过共创共建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聚合效应,共同致力于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
(2)社团协同
大学生社团以其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活动吸引着广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生力军和重要阵地,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育工匠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浙江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有器乐社、电竞社等10多种社团。但各社团之间缺乏协同联动、沟通少,没有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重点,难以发挥聚合效应。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建立联动机制,如建立QQ 群、微信群、钉钉群,搭建社团间的信息交流平台,整合零散资源,实现各社团联动发展。第二,加强对社团协同的顶层设计,社团活动设计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宗旨。第三,提高社团活动的效果。针对有些社团为了完成任务而举办活动、活动效果不佳等现状,要引导社团做好策划,向培育工匠精神的方向引导,提高社团活动效果,做到知行合一。
(3)大赛协同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随着大赛制度的不断完善,国赛、省赛、校赛三级技能竞赛体系已基本形成,大赛已成为学生展示精湛技艺、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舞台。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90%以上的赛项都已经把操作安全、节能降耗和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纳入竞赛内容范围。[3]
至于如何实现大赛协同,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学校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基点,建立赛事协同机制,结合大赛要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供保障。第二,各专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匠精神实施方案,让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大赛全过程。首先,赛前感悟工匠精神。赛前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大赛要求,如恪守操作规范、一丝不苟等,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初步了解工匠精神。实际上,只有不断屈从于既定的规则,才能实现对某项事物的精通。[4]其次,赛中体悟工匠精神。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操作,通过反复实践,让学生体验、领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如团队合作、精雕细作等。最后,赛后回悟工匠精神。比赛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比赛要求,再一次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总之,学生经过“理论—实践—理论”环节反复的锤炼,有助于培育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的素养。
(4) 校企协同
童云飞等认为,校企合作有利于增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知能、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5]可采取“2+1”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即在校2年理论学习、1年行业、企业实践学习。通过学校与企业协同培育工匠精神可采取如下途径:第一,校企共同制定工匠精神培育内容,包括培育目标、培育方式、培育内容、培育评价等。第二,发挥企业能工巧匠的引领作用。能工巧匠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态度上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以及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地引领、导向作用。第三,校企共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校企共同制定科学、多元、长效、高质的长效评价方式,计入个人档案,可作为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总之,校企协同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文化熏陶、能工巧匠引领、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措施,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协同理论视阈下,教师协同、社团协同、大赛协同、校企协同形成四方联动、四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培育格局,打好工匠精神培育的“组合拳”,致力于把学生培育为精益求精,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胡晔丹,蒋赟.绽放技能之光共享职教魅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6):176—181.
[2]王新平.管理系统工程——方法论及建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
[3]许云雁.协同理论视阈下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探讨[J].电子商务,2017(4):93—94.
[4]金璐.任占营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59—62.
[5]童云飞,刘桂林,顾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9):87-90.
作者简介:
曹为刚(1982年8月-),男,陕西西安人,工学博士,浙江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三维可视化和虚拟仿真。
倪美玉(1983年9月-),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学位,浙江金华科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设计和人工智能信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