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郑康佳 褚嘉琦
[导读]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旨在规范大学生群体日常行为,进而为学校内部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郑康佳  褚嘉琦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摘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旨在规范大学生群体日常行为,进而为学校内部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保障。所以,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思政教育工作融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有助于学生群体明确正确价值观及人生观,同时推动学生个体约束自我日常行为,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可持续发展打下夯实基础。
关键词:心理学;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措施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既能够解决心理困惑,又能帮助人们打开自身的心理症结。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00后的大学生,有着极强的个人意识。因此,要想借助心理学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当今信息时代来说,信息量剧增,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当下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极不稳定,具有多元化发展趋势,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若不及时对传统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则会影响其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更好地适应社会夯实基础。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一)思政教育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时效性不足
        现如今,部分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当中所实施的思政教育存在时效性不足,以及时机不当等问题,难以有效发挥引导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目的,更无法充分彰显思政教育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当中的应用价值。究其原因,在于多数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层面缺乏体系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在学生管理者的工作任务部署层面缺乏合理性,同时管理权责划分较为模糊,负责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欠缺充足的思政工作经验。除此之外,学生教育管理当中各项工作职责落实状况欠佳,并且在教育管理实施过程当中,欠缺有关人士高度配合,所以难以确保思政教育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时效性。
        (二)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不协调
        大学生往往要离开家乡进行独立生活,在此过程中其心理和生理趋近成熟,在意识上表现为更加独立,不再满足于外来信息的接收,开始对一些外来事物提出个人见解,同时渴望个人表现能够受到大众的认可。简言之,大学生心理发展日趋成熟,具备较强的个人意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渴望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大学生在实际行为中,受制于社会经验的不足,容易在具体问题上考虑不全面,从而导致行为状态理想化。由此可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快速增强和认知能力的不足,使得其更容易产生迷茫,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日渐增强,导致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更加固执地坚持个人主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正面引导作用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点
        (一)创新完善教学方法,突出教育的针对性
        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够准确把握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状态,便于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教育的针对性主要是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需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促使学生乐于接受的同时,能够高效吸收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关怀
        心理学高度认可学生的个体性价值和主体地位,倡导受教育者保持乐观的性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基于大学生的具体问题和实际需求展开动态的针对性工作,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人价值,通过正面的积极教育挖掘大学生的优点,促使其能够不断增强自信,积极看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进而保障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具体的工作中,主动转变教育观念,肯定大学生的价值,以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并在实践中围绕其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确保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结合过程中,注重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规避硬性管理手段的广泛运用,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厌烦心理现象发生。所以,在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学校应致力于思政教育的渗透,利用思政教育引导管理工作,强化学生群体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认同程度。在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讲解过程当中,需及时创新教育手段,转变注入式教育模式,注重开展实践性与探究性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们可自主思考与探究知识。在此过程中,教育管理人员应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换句话说,应在适当时机面向学生实施思政教育,唯有如此才可发挥引导学生明确积极思想政治理念的教育目的,进而令思政教育在管理工作当中发挥应有作用。为最大程度保障思政工作实效性,高校需健全教育管理机制,科学部署管理人员日常工作量,清晰划分其权责范围,确保学生教育管理所触及的各项工作均由专门人士负责。
        (三)结合学生的需求
        对高校学生来说,在网络时代下所接触到的负面情绪有很多,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辨别能力,往往会对自身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进而不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认识学生在能力、认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此来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四)组织互联网教育管理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多元思想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逐渐被运用到社会各个行业及领域当中,教育信息化时代随之来临。在这一大环境下,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有机结合,应合理展开网络教育工作,组织互联网教育管理活动,增强高校教育管理有效性。一方面,高校应开发线上教育管理平台,并开辟学生教育管理模块,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和体系。比如,在教育管理模块当中,可适当渗透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将学生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的结合开展落到实处,实现两者协同教育和引领学生。另一方面,引进前沿性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大学生群体当下学习、生活动态,按照学生们学习动态现状,组织线下深度交流和探究性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以微信公众号及QQ等媒体平台为依托,面向广大学生群体传播正能量,从而提高其知识深度与广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网络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极为不稳定,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制约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为保障大学生能够顺利走向社会,并顺利地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工作方法进行创新,恰当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新型健康的师生关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顾秉健.亲其师信其道———高校辅导员如何从自身出发实施谈心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84):112-113.
[2]张卫,刘洪.社会心理学理论视阈下加强和改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5):146-147.
[3]高丽.国外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39-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