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谣的功能及其开发与利用 李高泽

发表时间:2021/8/1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李高泽
[导读] 民间童谣的艺术价值功能及其开发利用对于地区内的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民间童谣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注重对地区童谣文化搜集、整理,同时完成做好保护利用和开发,同时达到保护、传承作用。

广东省鹤山市文化馆  李高泽

摘要:民间童谣的艺术价值功能及其开发利用对于地区内的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民间童谣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注重对地区童谣文化搜集、整理,同时完成做好保护利用和开发,同时达到保护、传承作用。本文笔者针对民间童谣艺术价值功能进行实际的分析,以江门地区为例,简要阐述了地区内的民间童谣的开发与合理利用。
关键字;民间童谣;功能;开发与利用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地区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提升地区内的社会文明。在当前社会文化工作展开过程中,以传统文化开发和利用,完成对地区文化创新是主要的文化建设方式。民间童谣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在实际的文化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民间童谣功能,使之为社会民间文化传播和当地孩子成长作出更多更重大的贡献。
        1.民间童谣及其功能分析
        艺术的价值功能指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对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影响。艺术的价值功能主要表现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民间童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块璀璨的瑰宝,具有“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第一、民间童谣具有审美层面上的功能。艺术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说得通俗一点,审美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所作的审美判断。有时我们说美感,其实也就是审美感受。艺术的第一个功能就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就是美感。民间童谣本身是民间形成的儿歌形式,是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在形成过程中,其本身的词和曲都来自于民间创作人,流传于儿童中间,故称之为“童谣”。童谣的艺术表现形式,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提高人的审美素质。
        第二,民间童谣具有娱乐性作用。艺术是自发的情感表现,这种自发性和情感性,使艺术活动一开始就具有某种自娱自乐的倾向,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作品,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童谣具有独特的娱乐性功能,是民间儿童茶余饭后的娱乐说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第三,民间童谣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性作用。艺术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化人”。艺术对人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它不是单向的道德教育,更不是单向的政治任务教育,而是健全人的整个文化人格和向智能结构。恩格斯曾经把艺术对人的教育作用提到这样的高度 :“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它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民间童谣作为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很多都是对当时社会真实生活的反映,或是反映客观生活和生活常识问题,其文辞内容具有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特别是对儿童启蒙教育更是起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培养品德的作用。
        2.江门民间童谣的分析
        江门有着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文化底蕴深厚,是广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现江门地区历史上曾有四邑、五邑之说。四邑是新会、台山、开平和恩平,加上鹤山为五邑。四邑话,又称四邑方言,而台山话属粤语四邑方言片,是四邑话的代表语言,鹤山原来归属佛山片区,其方言与四邑话有所不同。江门除了四邑方言,客家方言也使用广泛,特别是以鹤山鹤城镇一带,客家文化影响较大。江门独特的方言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间童谣文化,是江门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发展。
        江门民间童谣发展主要以五邑民歌曲调为主要的歌唱形式。比如,传统卖鸡调,节奏活泼、诙谐,多为叙事性的题材,曲调 优美。咸水歌歌曲旋律悠扬婉转,演唱的内容既有抒发个人感情,也有即兴对歌,是沿海地区劳作的人们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童谣比较于民歌,曲式较短,歌词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易记,歌曲节奏较为轻快,调式、旋律不受限制。如:《包粽齐》“吾坑佬,包粽齐,包碌大,包碌细,细佬哥食了笑眯眯,喃乸食咗冇闭翳,老咕食了大肚齐。”;《蒲娑娑》蒲娑娑,捡田螺, 捡几多呀?捡三箩哇 畀箩博米煮, 畀箩博柴烧, 厅底角还有箩。鸡公打泻赖鸡婆。鸡婆唔忿得,着起红袍去卡簕,卡着步芹荇,行到里路“冷”。“冷”到三月三,捣糍揽先生哇,先生唔到企哩,揽去水圳喽蝗蜞,蝗蜞溜溜来揭篮,江蟹钳钳来打签,田螺磨磨来拜神,蛤蚧“重重”来抬轿呀,抬到坑尾“挤”条腰呀。
        江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民间童谣进行优化创新,在实际民间童谣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民间童谣的文化功能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确保文化发展更加合理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江门文化发展效果。
        3.江门民间童谣开发与利用措施总结
        民间童谣开发与利用,可以集中弘扬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体现新时代新风貌、新姿态,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艺术价值。
        3.1开发与利用民间童谣审美层功能
        我们欣赏一个优秀的童谣作品,常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美感享受,开阔的美、自然的美和喜悦的美。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一样”。就是说,人创造了美的艺术,而艺术又对人起作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2018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主办的全国优秀童谣征集推广活动中,童谣作品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好少年精神美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其中有童谣《小蟋蟀吹口哨》“小蟋蟀,胡须翘,钻草地,蹦墙脚;腿一抬,脚一翘,一蹦一跳吹口哨。吹得荔枝红似火,吹得禾雀花枝俏;吹得家乡步步高,吹得江河鲤鱼跳;吹得孩子梦中笑。”形象的描写了小蟋蟀活泼、可爱的不同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歌颂了老百姓美好幸福的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
        3.2开发与利用民间童谣的娱乐功能
        民间童谣能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具有新的内容或形式,也成为现代人们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内容。合理利用好民间童谣娱乐性功能,可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活跃社区氛围,展示新时代居民积极的生活风貌,增强社区群众的凝聚力,增进邻里团结,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因此,文化馆可以积极组织、举办各项民间童谣文化活动,通过童谣文化活动的有效展开,确保民间童谣各项文化功能建设更加优化,发挥民间童谣的娱乐功能。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广大少年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省文联、省作协联合举办“童心向党”2021年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在童谣的征集过程中,利用其娱乐性功能,让群众更加乐于积极参与,社区氛围更加活跃、和谐,传唱、传播活动更加广泛,促进了地区的和谐文化发展,提升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3.3开发与利用民间童谣教育功能
        民间童谣都具有本身的教育意义,是对良好生活文化习惯的阐述,也是对文化的合理传承,通过民间童谣教育意义的有效切入,确保民间童谣与教育之间实现良好的融入,最大程度上提升民间童谣的教育效果,确保其教育展开更加优化。如,2018年在江门市举行的“小手牵大手”亲子系列活动暨江门市优秀童谣颁奖现场,几位小朋友朗诵的江门市优秀童谣引起了现场家长和孩子的共鸣。尤其是一首童谣《小娃娃,爱画画》“小娃娃,爱画画,心里有啥就画啥。画妈妈,不说话,手机照着她脸颊。到底是什么魔法,吸引妈妈放不下。”引发广泛的讨论。有家长说:“听到童谣里的话,我感到惭愧。”“我得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有评论指出:“有一种社会现象确实值得关注,就是大人喜欢玩手机,也影响了孩子。我觉得家长一定要改变这种习惯才行。”这就是民间童谣的教育意义延伸。不仅达到了民间童谣文化宣传的目的,能够帮助到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对家长起到启示的作用。
        4、民间童谣保护与传承
        民族的发展只有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自身融入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其前进的步伐才会更沉稳、更坚实。民间童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与弘扬民间童谣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4.1民间童谣的保护与创新传承
        创新传统文化,让文化力量焕发新颜。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我们需要运用新思想、新观念与新技术,对传统民间童谣加以创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现代人尤其是年轻群体更易于接受,乐于传唱,创新民间童谣的传播形式。
        地区文化部门要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创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搜集现代生活中题材新颖、主题鲜明、幽默风趣、好听易记的创作素材,创作出更多具有儿童语言、充满童趣的童谣。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加强对表演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针对儿童表演人才的培养,并且积极地组织关于童谣的创作表演比赛,传承、弘扬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2民间童谣的保护与教育传承
        在新世纪我国中小学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大趋势下,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选取优秀童谣为教材,将童谣文化融入课堂教育,营造德育新环境,让童瑶在校园中传唱,用通俗易记、朗朗上口、健康向上的童谣,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民间童谣文化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学校可以多举办童谣活动,通过对童谣的征集、评比、展演等活动的开展,以童谣为媒介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让民间童谣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发挥其教育功能的作用。同时让民间童谣文化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更有效的宣传、传唱与传承。
        4.3民间童谣的保护与媒体传承
        童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门应把保护及推广童谣列入电视台、广播电台、文化馆、少年宫、图书馆及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之中。当今,新媒介迅速发展,在搭建"双赢"平台的可能下,建议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要多开辟一些有利于童谣传唱的频道和栏目,让童谣在新媒体中唱响、传承,并得以保护和发展。
        结束语
        文化是人类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载体,江门童谣是地区内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是地区内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块璀璨的瑰宝。科学开发利用好童谣文化的艺术价值功能,对地区文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利用开发的同时,赋予新生命的民间童谣得以良性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张仁德、霍洪喜主编. 《企业文化概论》[J].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8.6
[2]郑永富 主编.  《群众文化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1993.3
[3]杨长勋 主编.《艺术学》第一卷  诞生:艺术与艺术学  接力出版社出版,  1993.8
[4]刁培萼 主编. 《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