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8月上15期   作者:刘佩瑶
[导读] 本文首先论述了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从次贷危机和美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其次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六大风险的研究,得出风险管理对证券行业十分重要的结论;最后,通过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列举了三处我国证券行业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上海市风华中学 刘佩瑶    200072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从次贷危机和美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其次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六大风险的研究,得出风险管理对证券行业十分重要的结论;最后,通过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列举了三处我国证券行业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风险管理;证券
        1引言
        2008年,美国经历了近些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华尔街数家企业一夜之间相继倒闭,巨大的失业风险使得每一个美国人人心惶惶。那么这场金融危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它又能给中国的证券金融业起到怎样的警示作用?此前,衍生品的创新是美国投行的业务重点。金融衍生品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超额收益,同时也伴随着巨高的风险,这就对投资者的金融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就与风险控制不力有着巨大的关联。由于金融行业的高风险和不稳定性,从业者更应该在关注其盈利情况上关注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管理水平低下是导致危机出现的最根本原因,虽然我国在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但自我国宣布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也面向全球开放。中国的证券行业发展越来越迅速,如果不吸取美国的经验,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也会走上同样的老路。因此,本文借鉴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针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2金融危机回顾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本文从次级贷款与金融创新和美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原因分析。
        2.1次级贷款与金融创新
        次级贷款指的是级别不如正常贷款的贷款,给信用低的人发放,特点是利息高、违约率高,而且利率在不断浮动。次级贷款作为金融创新产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起初,以房地美、房利美为首的有政府背景的房产公司发放次级贷款。政府通过让金融机构大量购买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抵押贷款来减缓中低收入者购房首付比与贷款利率。由于美国的房价上涨,许多人就贷款买房,到了2006年,美国20%的贷款为次级贷款。从而使得次级贷款市场出现了几大问题:部分低收入者的贷款到期无法按时偿还贷款;从2007年的第二季度开始因为美国房价的下跌,许多申请了次级贷款的人不想为一个会继续贬值的房产还款;次级贷款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深度影响着同为万亿美元级别的担保债务凭证市场和信用违约掉期市场,美国金融市场已经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泡沫[1]。
        2.2美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失误
        美联储作为央行购买资产的钱是新印钞印出来的,这也导致了市场上的钱变多。当资金变多了,价格也就下降了,利率也随之下降。贷款的利息成本减少,各种贷款行为也就越来越多,投资行为就会增加,经济压力也就减缓了。美联储就是用这种降息的手段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压力。
        还有一个影响市场上钱多钱少的因素是:美联储的房贷意愿。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美联储的放水中产生了大量泡沫,导致房价飞涨,也让银行觉得贷款怎么样都收的回来,所以银行向社会放贷的意愿也就大幅攀升。在最繁荣的时期,银行基本能贷出多少钱就贷出多少钱,大大加速了货币的流通。市场上钱的数量增长实际上是明显高于货币的增速的,让每块美元都超额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巨大的泡沫膨胀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2005年以后美联储大幅加息和收紧货币供应。到了2007年和2008年,受经济波动、房地产估值明显过高和央行货币供给不足等方面的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萧条,房价持续下跌,导致房贷减少,所以货币供应减少,最终导致货币流速下降。市场上流动的钱越多,交易就越频繁,各种资产的转手就越容易,因为在账户上不动的钱没有任何意义。2008年由于之前较紧的货币政策和房价下跌带来的银行房贷减少,包括人们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投资活动大大减少,美国又陷入了一个流动性缺乏的窘境,各种金融机构都开始找不到足够的资金了。贝尔斯登的危机,让人们更下调了对未来的预期,进一步抛售资产,防止资产贬值,采取现金为王的策略。当整个市场全是卖资产的人,没人买资产时,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会进一步下降,满世界找不到钱,市场的恐慌情绪继续发酵,在低流动性面前,被掩盖的金融问题也逐渐暴露。这也是导致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2]。
        3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我国的金融市场逐渐成型。之后,随着金融和证券业务的不断发展进步,全国各省也相继成立了地方性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业务越来越成熟,与银行业,保险业之间的交流也日益紧密,这使得证券公司,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出现了互相依存的关系。


在监管方面,我国的证券交易主要受到证监会的统一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在业务方面,各个证券公司可以掌握一定的决策权,可以自主决策不断革新相关业务来吸引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我国金融行业尤其是证券行业在进行风险投资与风险交易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经营风险、行业风险、作业风险、市场风险、变现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六大风险。经营风险又包括纯粹风险、投机风险、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等。行业风险是指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对某行业的生产经营投资后偏离预期结果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作业风险是因内部作业、人员及系统不当与失误所造成的风险。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的价格常常会出现波动,受经济、政治、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变现风险是当买入的股票,未能在合理的价格下卖出,无法收回资金时产生的风险。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证券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或有重要的举措、法台出台,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金融市场对于经济健康运行至关重要,金融行业包括证券行业应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倍重视风险控制与管理。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发酵出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中国的金融行业以启示。美国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能够为当前中国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当下的中国证券市场虽日益成熟,但也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以待解决。
        3.1风险部门的设置问题
        在经历了证券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后,许多证券公司逐渐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纷纷在公司内部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管理工作。但是在风险监测和管控方面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匮乏。目前我国许多公司的风险主要由管理层来承担,而一般的业务部分只需承担较弱的风险责任,对于责任心不强的员工来说,这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危害。其次是风险管理没有专业性的人员设立委员会进行监管。针对这个问题,建议证券行业应注重分散化风险管理,更新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分级设立风险监查委员会建立风险管理总部和合规稽核部[3]。
        3.2政府控股证券公司的问题
        证券公司在近些年虽然已逐渐向私有化转型,但一时很难以完全达到政企分离,少数证券公司还是以政府作为首要股东。然而,根据经济系统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政府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当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规则时,即供求关系不再依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市场的经济效率就会变低[4]。而政府控股的国企会让更多的人产生“养老”的想法,缺乏激励机制也让员工的责任心大大降低,从而在风险控制方面出现纰漏的可能性增大。针对这个问题,建议政府可以最大化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加快企业的私有化。
        3.3证券交易的前端控制薄弱问题
        在光大证券“8.16事件”中,因权限管理等一系列缺陷,交易员在高频交易系统里输错一个数,联动产生了巨量订单,拉动高盘指后陷入交易往复[5]。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动荡和经济损失。针对这种证券交易前端控制和操作问题, 本文的建议是:在交易监管方面应注重前端操作的风险控制,最大可能性避免人为失误带来的损失。同时在验资过程中弱化信用关系发挥的作用。监管层还应在监控过程中注重审查申报价格、申报数量、买入卖出数量等等。
        4结论
        首先,本文从次级贷款与金融创新和美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分析,其中次级贷款对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是美国房地产公司通过对公众大量发放次级贷款导致房地产市场不断地膨胀,在次级贷款的福利期到期后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而美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失误指的是2005年以后美联储的大幅加息和收紧货币供应以及房地产市场萧条等原因让市场上金钱的流动性大大减少。其次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六大风险的研究,论述了风险管理对证券行业的重要性。最后根据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风险部门设置问题应当采用一定的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内部人员控制问题应当让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加快企业的私有化,减少政府控股证券公司的状况。证券交易的前端控制薄弱问题应当加强各方面的审查,而不仅仅是凭借信用关系就可以进行交易。
参考文献
[1]陈华, 赵俊燕. 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02):102-109.
[2]王自力. 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J]. 中国金融, 2008(20):31-33.
[3]邵贵霞, 张梦.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研究[J]. 消费导刊, 2008(09):51-51.
[4]邓小勇. 创新背景下我国证券公司合规风险管理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 2013(007):74-79.
[5]朱丹. 探讨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以光大证券"8.16"乌龙指事件为例[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6(7期):196-1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