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车站智能化运营管理研究 林博群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9月上   作者:林博群
[导读] 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我国轨道交通车站智能化发展迅速,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为各领域的智能化发展点燃新引擎。

山东省青岛市  林博群  23050219******1512  266000

摘要: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我国轨道交通车站智能化发展迅速,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为各领域的智能化发展点燃新引擎。轨道交通车站智能化需由传统控制和管理型向知识工程型转化,将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应用,并能够模拟人的行为来实施管理,完成客运服务、行车计划、运营管理和信息服务、应急处置等功能,优化人员配置,实现高效、节约、环保、低成本的目标。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站运营;智能化;站务管理
        引言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漫长的建设期投入的大量资金难以短期收回是一大难题,在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又难免会出现资金投入问题,这就意味着建设者需要找到良方以降低建设过程中维护交通运营项目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在稳步前行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运营,相关管理单位循序渐进,严格执行智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方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虽然,多年来在不断尝试与努力下越来越完善,但仍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因为信息化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地区的信息化系统仍然处于原始的初级阶段,只能通过叠加的简易方式组成一个信息中心,进行基础地信息收集和处理。这种简易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耗费资金少且可以完成绝大多数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的任务,能大大提高已有的运营模式效率。但这种简易模式在创建时就存在一些结构缺陷,无法不断优化升级,使它难以在互联网快速整合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之中脱颖而出。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现状
        经对全国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模式进行调研,基本都处于单线建设、单线管理、单线维护状态,同样,单条线路中的各专业系统(如车辆、信号、通信、AFC、线路、供电、机电、FAS、BAS等)也为单独管理、单独维护的模式,并没有形成集中监测及城市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的概念,也没有对轨道交通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挖掘利用。在现代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每个专业设备的稳定性都对整体运营水平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当前地铁各专业设备信息又相对独立封闭、各专业设备运行数据量大、格式繁杂,这给政府监管、运营管理及维护管理带来了相当的不便。
        2轨道交通车站智能化运营管理研究
        2.1设计思路
        智能平台的基本架构应大致包含以下五个层面。第一层是空间规划层,通过数字建模技术,对线路走向、车站位置、车站布局、设备设施位置等空间信息进行详尽而准确的数字描述与建模,为后续的运营管理提升和应用价值拓展建立数字化、可视化的操作界面基础。第二层是现场管理层,即在数字建模的基础上,对各专业设备设施进行现场权限设置和日常管理。如与乘客出行密切相关的自动售检票设备、信息发布显示设备、列车广播设备;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的信号系统设备、火灾报警系统设备、电力设备等,均应设置现场终端管理权限;并可通过系统随时观察、检测和采集设备状态,接受调度中心发出的操作指令。这一层面的实现对设施管理和设备状态采集,对运营管理企业日常的运营分析、旅客疏导、信息处理与发布、站务管理等工作至关重要,是后续管理升级和价值拓展的数据基础。第三层是信息集成分析与处理层,智能化管理平台需要收集和处理的不仅包括各专业设备本身各类信息,还需要从其他外部系统获得如线路运营计划调整信息、现场应急突发情况信息、恶劣天气预测信息等。这就要求平台具有标准、统一的接口管理体系,从而达到对各类子信息系统的紧密集成,通过智能管理平台来打破现有的纵向、不同系统间的信息隔离,实现横向信息共享和交流,为上层的指挥及决策奠定分析基础。


第四层是业务融合层,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业务的整合,将运营计划、客流预测、设备运行、应急处理等各项业务有机融合,实现线网级集中管理,改变目前信息不全、消息封闭、依靠经验、决策时滞的半透明运营管理状态。另一方面,加强和其他行业的数据共享和融合,积极拓展企业信息数据的外部价值,提升企业整体效应和轨道交通运营行业总体水平。第五层是智能化运营管理层,通过可视化的人机界面,最终展现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和业务的融合,加快信息流动,进行高效决策指挥,实现“信息共享、业务自动、管理智能、服务优质、价值拓展”的最终目标。
        2.2行业标准融合化
        目前智能轨道交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行业相关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市场上,各企业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导致行业内对部分设备、技术、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不尽相同。一方面对线路间的互联互通存在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间信息交换和经验交流的实际成本。因此,应在国家、行业层面,加大标准统一、融合的力度,为未来轨道交通智能化融合奠定基础。
        2.3运营环境
        乘客是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决策和行动的着眼点,运营单位的管理活动和因素(服务策略、服务系统、服务人员配置等)都是以乘客为中心开展的。可以将客运服务业务与各服务场景进行整合分析,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提高乘客满意度做智能化决策支持。车站智能化技术方案中,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改变现有传统的车站客运服务方式实现服务场景智能化,以提升车站客运服务管理水平和乘客的服务体验,将车站客运服务场景中人工操作、半人工式操作的业务,进行升级优化。车站客运服务是以车站为基地平台,为乘客提供符合服务规范的服务内容及服务设施、候车环境及乘车环境。车站客运服务分为票务服务、问询服务、客运组织管控、运营信息服务、联动与应急管理、车站工作人员管理、外单位人员管理、开站管理、关站管理、施工与安全管理等。车站智能化发展方向应当是引入人工智能在各流程及管理界面取代人工操作。
        2.4智能化分析,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关键设备养护维护的科学指导,以提高养维效率和精度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备数量持续增长,原有的单线运营单专业独立维修管理体系也要随之改变,设备维修管理方式要向着统一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轨道交通系统智能分析平台建成后,融合多条线路多个专业系统设备信息,对设备整体运行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对设备的运行质量状态做到心中有数,依据运行状态制定合理维修计划,使普查式计划维修进步到依据运行状态的状态维修,引领轨道关键设备维修制度进步,提高安全系数,避免过剩维修,提高运营维修管理水平。该项目搭建平台将融合多专业数据信息,可以实现故障类型和故障位置的准确判别,使维修工人在到达故障现场前,预先了解设备的故障信息和维修建议,提高整个维修过程的效率。
        结语
        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过程漫长而充满困难,面对经济压力和建设困难,应当制定符合各地基本情况的改革方案,确保列车调度符合实际要求,提高轨道交通运输的效率。目前我国还需要解决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中汇总能力弱、数据共享过程消耗时间长等技术问题。要想完成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就应当树立明确的目标,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方针,加强扶持力度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郭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现代制造,2019,18(33):128-129.
[2]邵瑞,苏婷,白忠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信息化管理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19(4):125-126.
[3]胡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9(26):9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