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喜
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云南省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在短短数月之内,疫情席卷全球,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加令人遗憾的是,一直为人们提供交流互动的公共场所霎时变成了病毒蔓延的阵地,是建筑影响了疫情?还是疫情利用了建筑?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传统的设计一时变得消极悲观。疫情结束不等于终结,疫情后的建筑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以一种“乐观设计”的积极态度来重新思考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乐观设计 健康城市 健康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47.9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
1引言
从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每一场重大流行疾病都会促使各行业重新思考其发展方向。建筑业也不例外,疫情迫使城市与建筑进行新的探索与创新是其必然趋势。正如17世纪欧洲的黑死病推动了城市下水道系统的大规模设计与建造并制定了新的分区法律一样,2020新冠疫情除了促进线上经济发展外,也给未来的城市和建筑设计理念及营造方式带来了新的探索……
2 以“乐观设计”探索未来设计
建筑作为人类的居住空间和交流空间,几乎占用了人们一天中80%的时间,疫情期间估计很多人实现了100%在室内度过。那么建筑本身是否健康?其是否真起到了隔离病毒的作用?从爆发以来的统计大数据分析,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80%的人感染是在去过公众聚集场所之后。如:超市、批发市场、餐厅等,而10%的人是吃了感染食物以后被感染,剩下的10%是其他途径,如医学感染。其中公共空间内诱发的感染稳居半数以上,那么这些提供了公共交流空间的建筑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呢?这些规范中缺漏了什么环节才会导致人在其内极不安全?居家隔离起到了一定积极防治作用,不幸的是,极少数居家隔离的居民也受到了感染,这又和什么有关联呢?其实统计下来,感染高发场所无非是超市、银行、机场、电梯间、餐厅、办公室、公共水池、酒店、健身房等。总结起来就两条,公众聚集场所和居住场所的公用空间。疫情期间,公共场所充当了提供传播场地的角色,让人们谈之色变。看来是城市设计影响了当前疫情,这些物理设计因素包括人口密度的设计控制是不得不重新审视了。一味追求打造商业中心,繁华街道的做法是否该三思?如果这些设施是发展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规避,或利用流动的空间来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设计一般以八字方针为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在此我要提出“乐观设计”的概念,乐观设计是建筑师通过物理、技术手段让建筑给使用者传递一种乐观信息:信心、舒适感、安全感、甚至是抵抗病毒的武器……。其设计理念是灵活于规范之外的,比如严格控制人口过度密集;深化卫星城市以及田园城市建设;在人口相对密集区分设交流中心,控制交流中心的容纳人数规模,消弱摊大饼城市,甚至光辉城市的理念发展,让社区成为城市的缓冲带,病毒的洁净区。再者,公共场所设计更应融入一些医学理论和技术措施。例如:利用4V-C(短波紫外线)光消除空气处理系统中的病毒,同时也让设备增长使用寿命,而传统的空调使用系统无法长期运营,主要原因还在于需要额外的动力来带动设备,增加了成本。若其自身能解决动力问题,则何乐不为呢?其实,在很多时候,设计师只要稍稍有所考虑就能化险为夷,例如在门口设有安全空间,增设风淋系统,使用红外线或热成像仪来监测体温,设置消毒洗手台或净脚池等等,让安全空间成为建筑物中的第一道防线,让这些洁净手术程序的应用范围超出医疗环境。再者,常规的公用场所都会设置自动喷淋应急广播系统,可在这些设施的基础上增设气体消毒喷气口或异常提醒广播等功能,使整栋建筑物做到出入健康,交流安全,异常不慌。这样,无形中这些曾被限制使用的聚集场所反而成了抵抗病源的秘密武器。
“乐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宏观密度控制上,还体现在公众聚集建筑的技术应对措施中,更应该体现在善后流动整治中。芝加哥拉什大学(Rush University)的医院设有一个急救室,关键时可以进行封闭或运行,可以对患者安全评估,其内部可在多个区域打开限制病毒传播的负压区域,更为灵活的是,若遇到患者加重或发现可疑未知病毒时,可立即将急诊病房变成重症监护病房,从而降低医务人员和病人的交叉感染风险。本次疫情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将会展中心或是体育馆快速改造成方舱医院。但被动的是大量的方舱医院改造只是利用空间而已,之前也没有过多的进行针对性的前期设计准备。尤其是相对老旧的公共场馆建筑。在上世纪50年代,德国建筑大师Luduig Mies Vander Rohe 就曾提出过“通用空间”的概念,但悲观的是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对于城市大型公用场馆建筑,就应该设计一套平时使用方案和非常时期的改造方案。以平为主,平疫结合,这样在重大疫情发生之时,也有备无患,让这些平时的娱乐场所瞬间变成非常时期的康复期……
人类的发展是无固定模式可循的,但健康乐观是永恒的主题。从更大的视角来看,让城市和建筑物保持健康状态。也会使人们患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并还可避免最严重的后果,只要意识提高,措施总会有的,在建筑中设计增加更多的室外空间,在社区规划中,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在城市控制中,有足够的避难空间,这些平时的休闲娱乐空间,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也起着逃生避难的作用,因此,城市的发展不应该压缩这些必要的功能和生态空间。
3 结语
疫情终会随着人类的积极应对烟消云散,但后疫情时代并没有正真结束。它们或许潜伏在城市的角落里,或许寄生在有机生命内。如果我们没有乐观设计,没有警钟长鸣,在不远的未来,难道它们不会以另一种形态或卷土重来吗?城市和建筑的设计应引入慢性病的思考和对突发病的控制探索,通过这些空间的把控和有效的手段,乐观设计才会华丽转身成无形的抗病毒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