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睿
保利发展上海公司
摘要:
保利天汇项目示范区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场地前身是永久自行车厂。本项目示范区景观结合未来文体中心场地,在核心区750 m2的极小的面积下,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关键词:微型 示范区 景观
景观示范区,是目前房地产销售中常见的互动式营销方式。近年来,示范区的景观成了房企的主要战场之一。为了抢占高市场份额,景观示范区普遍呈现了一个比拼面积和造价的趋势,追求面积大而全,豪掷千金。即使是临时性的展示,只有1-2年的生命周期,也不惜重金投入。这不仅造成巨大的资金和资源浪费,也会形成很大的环境压力。
在示范区景观激烈的高度同质化竞争背景下,笔者所在的保利发展集团始终没有加入战场。公司秉承着一贯的和谐自然生态的理念,响应国家政策,一直鼓励示范区结合交付的永久区域设计,严控可售面积5-10万m2的项目,永久景观面积不得大于5000 m2,临时景观面积不得大于3000 m2。这样的工作背景下,保利天汇项目的示范区,在捉襟见肘的场地条件下,以核心区750 m2,加上停车场共1800 m2的总面积,同期项目1/3的施工成本,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成功打造了一个小而精的示范区,成为良好的城市更新示范,获得了极好的销售业绩和专业口碑。
保利天汇项目示范区位于杨浦区内环内,所在场地的前身,是曾经作为上海轻工业旗帜的永久自行车厂。最兴盛时期,全厂7000名职工,年产340万辆自行车。这块土地,是永久厂乃至周边区域生活的中心。时过境迁,如今这片场地上遗留的是破败的厂房和成千上万的共享单车。随着资本热潮的退却,永久自行车厂退出杨浦的历史舞台,迎来的是新的建筑。这些建筑将持续几十上百年的存在于城市、并作用于城市。保利身为操盘方,非常珍惜上海市中心的土地资源,设计中也非常谨慎的考虑,要努力避免成为很快被遗忘的大跃进般的“城市行为艺术品”。
项目示范区选址在地块边缘的5层高的文体中心,由保利代建,未来移交区政府供市民活动使用。这样的场地条件,对景观来说,优点是文体中心永久保留,未来拆改较小,且能形成社会价值。缺点却更明显。文体中心在示范区这一侧,呈L型分布,东侧5层,高23米,南侧2层,高9米,西侧有楼梯和景墙围合。被围合的室外庭院长16.5米,宽12米,是个非常局促的场地。即使建筑使用了玻璃幕墙的处理,形成内外空间的渗透,高楼之下,狭窄的场地,也难免产生压抑和逼仄感。核心区域仅仅198 m2,没有足够的面积形成丰富的造景空间,咫尺之外就是老旧的市政街道,要在有限的尺度内,屏蔽外部的嘈杂环境,同时体现出新一代住区环境的品质内涵,是个很大的挑战。
设计中的难点1:化解临街入口的局促和夹角关系
文体中心建筑高23米,临街侧建筑宽度22.5米,临着建筑的巨大体量,入口最大可用范围只有13.5米,难免局促。因此,景观将5层的建筑、示范区入口和未来地库出入口三个元素整合在一起,用建筑主体同样的材质和语言,利用建筑主体,形成足够的体量感来面对城市界面。避免了入口过小的尺度带来的局促感,同时避免了建筑巨大的高差变化带来的突兀感。使用一个渐变的弧形片墙,含蓄引导了入口关系,同时解决和建筑和市政界面的夹角关系。作为城市更新的鲜明形象,立在闹市的街头。
设计中的难点2:局促的场地,如何完成空间氛围和情绪的转换
入口进来后的198 m2内庭院,是人员的核心活动区域。关于这个内庭院的处理,有三个最基础的目标。1.弱化建筑的压迫感2.完成路线引导3.提供良好的环境感受。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最初做了很多稿的假设,最终选用了目前的孤植树和水景结合的方案。方案中,将建筑环境纳入景观一体化考虑,充分利用了两个灰空间。一个是南侧2层建筑下方的挑空入口空间,一个是西侧楼梯景墙前后的灰空间。利用两个灰空间营造环境背景,空出有限的中庭空间,仅仅孤植一棵大树,树冠洒满半个庭院,给往来的人以荫庇。同时成为通透的前景,增加景深。利用水面的倒影延展空间。四面围合的内庭,内部空间开阔,光影交错,就像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宁静舒适,有家的氛围。黄金分割位的大树,就像传统聚落中临水的风水树,唤起人们对院子的美好记忆,给人以家的导引和家的安全感,展现人文关怀。同时,这个场地还考虑到了未来作为开放性经营的场所的需求,承载了其他活动载体的功能,表面水排干就形成了活动场地。
我们的营销部甚至利用这个庭院开了一场小型的VIP音乐会,甚为成功,体现了这个空间的社会价值,从城市空间照进市民生活。
设计中的难点3:场地条件的限制,没有绿化位
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是不能有植物的缺位的。但本案的基础条件,750 m2的核心区内,仅能种植一株孤植树。在四壁环绕的建筑环境下,会显得没有温度。南部,原本计划在2层建筑之外做一些绿化的背景,但由于工况的限制,示范区边界收进建筑内,形成一个暗的灰空间。而西侧的楼梯景墙外,是未来的地库出入口,也没有种植条件。经过反复沟通结构安全和施工技术方案,最终,选择了在地库坡道上方覆土,形成临时种植区,种植一些好迁移的小规格乌桕,树冠刚好在景墙上方,扶摇多姿的枝干,在景墙内形成艺术画般的框景,既与整体的艺术氛围相融合,又能提供亲切温暖的绿意,柔化建筑空间。
在重重困难下,景观设计展示了巨大的能量,在极有限的面积内,呈现了良好的空间感受。闹中取静,悄无声息间,将优质的景观体验传递给客户,让客户能联想到未来的生活场景和氛围,形成深刻的记忆点。
设计中有一些可圈可点的亮点,值得发扬光大。
亮点1:环境融合度高
小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景观要素的布局,都是出于整体环境结构的考虑。例如中庭空间的水景,采用动静结合的设计。水景和道路的分隔,与幕墙分隔模数一致,连续一体,空间向幕墙延伸,加强了联系又延展了空间。
亮点2:大胆采用新媒体技术
南侧2层建筑下方的入口空间,展示时是个暗的灰空间,要将这个区域点亮,并作为内庭的有机延伸,营造有艺术氛围的品质背景,同时未来的拆改不会造成过大的浪费。设计团队大胆考虑了时下还比较新的媒体建筑艺术,将背景区域用led模块做成一面艺术互动景墙。利用灰空间较暗的光环境,配合两台投影仪,与入口对景的雕塑形成联动,客户走到触发装置,就会触发互动,形成深刻的记忆点。
亮点3:反复推敲的魔鬼细节
小尺度场地的细节管理尤为重要,大空间里可以忽略不计的尺度差异,在小空间会被放大到影响观感。很多关键性的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例如乌桕林的围挡,不仅高度上反复调整,停在景墙的上框位置,图案上也与景墙和乌桕林的语言相呼应调合,用灰白的树林的纵向图案,与景墙的灰白竖向石材线条相呼应,在日光下,叠加上树的自然投影,形成斑驳而丰富的层次,保证内部空间的一体性背景。门廊的高度也是经过审慎的推敲,在2楼的洽谈区看出去,门廊的存在,恰好挡住了外部环境杂乱的店招,保证了视线中宁静的环境氛围。乌桕林的施工,更是按照艺术品来造型,每一棵树的定位,每一根枝条的修剪,都是甲方操盘人亲自安排的。为了保证环境体验,孤植树不仅做了隐型支撑,而且控制了土球高度与水面相平,避免影响下部空间的开敞性。
糟点:在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体验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艰辛。核心问题是两百多平方米的范围,是由总包、幕墙、景观三家单位共同实施的,总包和幕墙单位确定了框架,景观填空。但在幕墙和景观同时施工的条件下,在边界施工时,填空的材料早已定型加工好,同步施工。但各个工种的施工误差积累起来,已经超出了设计时预留的容错范围。定制的超长大规格石材和每个接近1吨重的钢结构水池都无法组织在竣工前调整。只能连夜调用多台16线激光投线仪复核尺寸,比较误差,铺排解决方案。索性最后只是留下了一道8毫米宽的伸缩缝,但也是不完美的小小遗憾。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总会受到多方因素的限制,面积就是其中之一。对设计师来说在有限的面积内进行设计,就像是带着镣铐跳舞,但笔者仍然非常喜欢这个过程。能够通过设计本身,改善城市公共的空间,在城市转角,重新组织时空的对话关系,调和街道与城市的氛围,向前可对话已逝时光,向后可映照未来者的模样。希望更多的示范区,不再一味的追求面积和视觉冲击力的营销效果。像这座“打虎山路的新房子”一样,更像是一个城市空间设计,能更多地考虑设计本身给使用者带来的意义。用景观作为媒介,连接起建筑、人和城市,随着时空语境的变化而日久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