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城市更新发展中心 广东广州 511400
摘要: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先锋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例,首先简要阐述现阶段历史街区存在的意义,分析历史街区现状存在问题,进而探讨历史街区在老区改造中的保护工作,并提出历史街区在老区改造工作中的改造实施工作,旨在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存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发展格局,同时改造居民生活环境,更好地带动区域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传统街巷保护
引 言:老旧小区是城市建设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其改造是推动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的一剂“良药”。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全面推动旧小区改造,提高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完成城市更新换代,翻新旧建筑,打造新生活。诸多历史文化街区中有大量居民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维护社区传统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本文以广州市番禺区先锋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研究如何以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进历史街区的保护、活化利用以及发展。
一、先锋社区的历史文化价值
番禺市桥又名“石桥”,是番禺冲缺三角洲上最大的台地,从汉代起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居住。先锋社区位处古市桥的中心,起源于元代,该片区最早因滨江水路便捷,形成商业圩市,后经明、清发展,民国以来,公共道路发展逐渐取代水路,形成今先锋社区周边肌理。改革开放以后,番禺开发重心随着房地产开发和交通的便利慢慢外移,先锋社区和石桥片区衰落,留下肌理。
先锋社区内有历史建筑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社区内拥有不同年代特色的建筑群,包括明代清代镬耳山墙、青砖墙建筑(60余栋)、近现代红砖建筑、坡屋顶建筑(100余栋)、现代各类公共、民房、集合住宅建筑(600余栋)。社区里的先锋-前锋大街古建筑群具有建筑风格的整体性、杂糅性、叠加性,是时代变迁在空间上的映射,也是先锋-前锋历史建筑群所蕴涵的重要历史价值。
先锋社区也是番禺历史文化之源,社区主要为谢姓聚居为主,古代曾培养文、武举人多名,谢家名人众多,职业涵盖绘画、书法、电影、教学、政治等行业,大部分官至知县、知州,如谢元光、谢熙、谢添、谢锴等。除谢氏名人外,先锋社区还孕育了不少其他姓氏的名人,多为官员与医生,如黎伯兴、郭雄图、李尚达、黎萃拨、万寿等。清末民初一位谢氏厨师创作“市桥白卖”的点心,为广州早茶文化增添特色。宗族(望族)聚落文化发展衍生出的祠堂、民居、巷门等特色建构筑物主要集中在先锋大街和前锋大街。
二、先锋社区居民生活现状以及街区存在问题
先锋社区位于市桥街旧城区中心地域,占地面积155646平方米,绿化面积798平方米,共有建筑近800栋,空置率高,大街5条,巷44条,横巷15条。55个居民小组,常住户2168户,常住人口5876人,出租屋409户,外来暂住人口2063人。
(一)居住人口活力不足,产业低端
户籍散区内(中心圈)以空挂为主,多数不居住在社区内。社区常住人口以老人长者为主,中青年较少,人口活力不足。先锋社区内部产业集中于前锋大街两侧,类型单一,以零售、餐饮为主,辅以少量的生活服务,产业总体档次偏低,规模较小,运营情况不佳。先锋社区东侧(大北路)临街商业以零售为主,较多中端连锁品牌,营业情况一般。南侧(大东路)临街商业以餐饮、低端生活服务为主,较多店铺倒闭;西侧(光明南路)临街主要为眼镜店与生活服务,部分铺位处于空置状态。现状先锋社区人口发展趋势老龄化严重。
(二)历史建筑维护质量较差,违建与加建建筑破坏原建筑风貌严重
先锋社区现存较多有时代特色的建筑,但无相关专项资金维护,更无专业团队营运。局部公房由公房管理单位维护,部分政府代管私宅由政府出资代管,部门居民住宅由居民自行管理。社区内的建筑质量一般和较差的建筑占比较高,且多为传统风貌建筑,存在一定数量危楼。 传统风貌建筑高度以1-2层为主,多层建筑主要沿社区外围道路布置,传统风貌建筑高度呈现内陷于社区内部的特征。由于现状在先锋社区居住的人员收入普遍偏低,对生活所在建筑生活性需求为主,加建违建情况严重,较多传统古建筑的顶部、门前、阳台、建筑之间出现后期加建的建筑或构筑物,影响了建筑原有风貌, 部分街巷道路中段、拐角处、分叉口被违建建筑阻挡,破坏了空间原有肌理。整体建筑文化无法整体很好地保存,缺少关注,先锋社区早已成为破旧社区,如不加以重视,现存的历史建筑将日益破败倒塌。
(三)生活配套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一是先锋社区内卫生环境设施配套不足,未设社区卫生站,部分公厕面积不足100 ㎡,未设独立用地垃圾收集站。二是停车场、车位线、指引牌、等交通设施严重不足,内部道路与社区外部交通不连通,违建与加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破坏了原有街巷肌理,形成较多“断头路”,致使部分横纵交汇处、社区对外出口处、主次街巷连接处出现堵塞,极大降低社区街巷的通达度,同时道路路面破损、苔藓问题严重,行走不舒适。三是市政设施相对简陋,缺少正规消防站、管道煤气等生活必需的设施类型,“三线”未下地,社区存在监控盲点。居民在先锋社区生活难以享受到现代的通讯、绿化、物业管理、健身配套设施等便捷。先锋社区目前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
(四)沉淀的非物质文化难以传承
先锋社区为古市桥的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缔造出古市桥
丰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集聚点,其中市桥白卖、菊花糕等地道美食因而诞生。但由于缺乏传承与宣传,地道特色的味道难以发扬,甚至将近失传。现状令人感到唏嘘。
广州是千年古都,历史建筑及文化资源累计深厚,目前广州市内存在历史街区有很多,目前实施改造工作后历史资源保存甚至是发扬口碑较好的是荔湾区的永庆坊以及泮塘五约,其余街区或多或少存在像市桥街先锋社区同样拥有丰富历史资源但缺乏挖掘,同时基础配套设施缺乏,难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街区。这是十分值得社会关注的内容。
三、以先锋社区老旧小区改造为例对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建议
对于历史街区中蕴含的大量历史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等,可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推动其保护工作,在满足居民居住生活需求同时,让更多历史价值得以保留、传承,一举两得。
(一)保护原则
强调整体性保护。保护传统聚落的空间肌理、建筑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活态传承传统社区文化,延续乡土地域特色;强调发展功能定位以及产业落位与区域发展方向、相关规划,人群需求等相协调。强调先锋社区风貌特征与功能业态的动态延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并激活地区活力,优化提升业态与功能;符合发展实际需要,塑造城市社区现代生活。
(二)分区域、分情况进行保护范围划分及制定指引
历史街区存在时代性建筑集聚分布的特点,明清时代建筑多数集中于一两条街区主要通道,民国建筑沿主要通道往外扩散,近代、现代建筑见缝插针式分布的情况。对于先锋社区,建议由核心区以及历史建筑集中区向外扩,分别设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环境协调区三个区域。在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同时保护好先锋社区内的古水井、门楼、蚝壳墙、麻石巷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街巷的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恢复街巷地面的麻石板铺装与街巷两侧建筑立面风貌;在建设控制地带对于现状建筑,在不影响不可移动文物景观视觉的前提下允许其维持现有高度,新建、扩建、改建建筑高度控制在一定高度以下;环境协调区中允许新建、扩建、改建,但建筑应当与自然、历史环境及相邻保护范围内的传统风貌相协调,建筑形式在不破坏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和景观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相关保护范围配合相应建筑高度进行管控,避免出现新、改、扩建建筑遮挡历史建筑及街区的情况。
(三)挖掘非物质文化与传承
深挖先锋社区及市桥街区孕育的传统民俗活动、传统舞蹈、传统美食、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如市桥独创的市桥水上出“色”,三堂凤舞、醒狮、市桥白卖、市桥广绣、明清时期先锋社区一带集聚加工的薯莨布(香云纱),同时加强先锋名人的宣传。
具体措施有:1.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以及传承人的教育培养,使一些典型、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薪火相传。2.保护或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空间,如通过修复宗祠、古民居、历史环境等保留先锋岭南建筑文化氛围;通过开设非遗手艺体验馆传扬传统工艺文化。3.鼓励把市桥白卖、姜埋奶、菊花糕等地道美食,香云纱服饰、砖雕工艺品、市桥广绣等嵌入先锋社区的经营业态。4.加强谢地名人事迹、先锋历史变迁等文化的系统性展示,通过名人纪念馆、定期的主题展览与交流等方式加强历史文化传承。5.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桥旅游业发展相结合,鼓励增强市桥具有凝聚力的节庆或民俗活动,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在先锋社区内开展,集中展示地域特色。
四、以先锋社区改造项目为例对历史街区改造与发展的建议
在先锋社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建议对先锋社区改造为:极具老番禺味道、居民安居乐业的宜居社区;多时代建筑汇聚、体验禺山乡情、乡愁、乡音的“街区博物馆”;新旧交融、富有生活情调、又具开放包容的广府文化体验街区。
(一)完善生活配套设施、补齐短板
尊重居民意愿,听取专家意见。在项目设计、建设、运营整个流程中通过组织居民意见征询、召开专家会、论坛等方式,引入“社区规划师”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共同缔造的优势。通过按社区原有特色修复石板路,补增雨污分流系统,根据现状街道条件,对先锋社区3条主要街道进行“三线”下地,其余街道进行“三线”整治,增补公厕、宠物厕所、垃圾回收站、智能快递柜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同时选点设置集中的非机动车、电动车停泊充电点,整合周边地面、机械停车塔等资源缓解社区停车问题。增设社区亮化工程、监控摄像功能,确保社区常住老旧夜间出行安全。
(二)抽疏街巷,严格按照分区原则分区分建筑时代进行改造
为重现保证街巷路径的通达,对沿线违建、加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拆除,打造畅达、步行友好型的街巷空间,同时将部分抽疏的地段改造成文化广场,街心公园等。将不同的时代记忆注入与之匹配的风貌建筑中,形成五条“时代记忆主题体验径” :明清书香谢地段,以前锋大街东段的开敞空间、镬耳房等,展示谢氏名人事迹及氏族文化。广府文化体验段,中西合璧的工商银行旧址、青砖镬耳建筑群、特色开敞空间,以路演、展览、场景体验、标识系统、室内设计等方式展现丰富的广府文化。50-60年代芳华段,前锋十八巷及其两旁的红砖建筑群,主要体验知青年代的芳华记忆、红色情怀。80-90年代商业段,前锋大街西段及其两旁的商铺、明清宗祠宅院,体验八九十年代的商业街特色,突出先锋的老字号商铺。跨时代文化展示段,利用中心闲置建筑群作为社区核心,集社区居民生活服务功能和跨时代文化展示功能融为一体,也是两片不同时代记忆的交汇点,体现先锋多元的演进历程。
(三)活化利用闲置建筑,引进相应文商旅产业
通过在主要街巷、景观节点增加特色的信息标识,提升内部商业街店面,增补休憩设施,达到整体提升小区环境品质的目的。释放社区空间,引入社会资本与优质产业,通过打开闲置用房的首层架空空间、对闲置用房进行修缮利用等方式,完善先锋社区结构空间。在部分闲置建筑中导入贴合当地实际情况或符合当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优质产业,重塑区域商业氛围,注入“有故事的”公共活动场所。通过社会资本及运营团队的引入,加强项目建设及后期维护运营、社区治理等工作,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整合周边资源打造精品社区
完善先锋社区基础设施同时,改造本地特色商户的店铺门面、灯饰,室内装饰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打造20世纪年代感的的特色商业街。整合先锋社区周边西园公园、水晶宫文化公园、新广场公园、大北路商业服务区、大南小区步行街、百德商场等文商旅资源,规划打造资源之间的连接路径与引导渠道,将人流汇聚于片区内,提升片区文化商业氛围,逐步打造成易居宜业的居住商业新名片。
结束语:综上所述,以先锋社区改造项目为例,对历史街区在老区改造工作的保护与发展展开分析保护的方法以及发展的意义。要切实展开历史街区专项改造工作,需要充分考量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制定发展规划,实现保护和发展并举,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社区,促使历史街区能够更好地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