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凌锋 梁引娣
杭州富阳华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水利建设是我国关系民生的重大国事。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因此,现阶段我国水利建设十分必要。众所周知,水利工程建设将涉及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更加重视周围环境生态,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保证周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周围生态系统。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施工技术
1 加强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管理的意义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工程的环境管理进行强化。毋庸置疑,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灌溉和居民用水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而环境管理作为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逐步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一旦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这种损害将不予赔偿。要注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底线不会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周边生态造成很大破坏。许多水利工程建设复杂,建设周期长,容易破坏周边生态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伤害会慢慢积累。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控制生产环境,防止出现生态问题。我国在水利工程环境管理方面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控制和管理。
2 水利施工中生态工程原理的应用原则
2.1 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建设,而不是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它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施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但最终会导致环境损害。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目前,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也提醒人们注意和加强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生态环境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逐步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走可持续道路。
2.2回收原则
在当前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下,需要重视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项目的建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导致资源相对短缺,人均占有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需要合理节约资源,合理回收资源。我们需要注意生产和生活中废物的回收利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大量原材料消耗,需要注意和加强资源节约,严格遵循资源回收原则,采取合理的手段处理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并投入水利工程或其他工程二次建设。加强循环利用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理论要求,是推进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的关键。
2.3互补共生原理
互补共生主要指相互合作、互利。自然界中,许多动植物都可以相互依存生存,这一原则也非常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科学分析周边环境,了解工程实际情况,实现统一管理和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将工程与自然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和谐统一,实现环境与工程的互补,既可以控制工程建设的成本和人力,又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3水利工程施工治理河道生态系统及其治理技术问题
3.1 油污直排,河水浑浊
东市河以及南市河部分河道穿过市民生活区,部分居民生活用污水混入的原因,以及周边餐饮业油污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水体污染物含量明显超标,水体浑浊、黑、散发难闻气味,失去水体自净功能,原本有关部门经常使用换水的方式改善污染现象,经过长时间尝试,这种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污染问题。
3.2 河道排污点较多
河道失去自净能力后,各种腐殖酸以及富里酸吸附水中的不溶性络合铁、硫以及锰等生成化合物,这些不溶性物质以固体形态附着于各种悬浮物上;藻类及其分泌物;带色腐殖类生物以及各种可溶性有机物;河道底部淤泥在缺氧条件下发生厌氧发酵,能够分解有机物在缺氧环境下产生的硫醇、氨以及硫化氢等无机物,产生臭味;富里酸和腐殖酸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硫脒类以及游离态氮臭气;营养盐含量较高时,在含氧量低的条件下,放线菌、各种藻类、真菌分泌物以及土臭素等,这些都是导致河道水体黑臭的原因。
3.3 传统生态治理河道技术问题
3.3.1 传统清淤技术
当前某市东市河以及南市河使用的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法就是传统的清淤技术,效率比较低的原因是当前清挖工艺技术落后,而且清挖操作复杂,残留淤泥较多而且河水发黑发臭的问题解决不了,清挖出的部分淤泥运到淤泥固化点,将含水率大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淤泥与生石灰混合经过压制机高压脱水挤压成块再进行运输到填埋点,与水混合后溶解填埋入土,造成填埋点土壤板结成块状、土地污染寸草不生,有造成了二次环境污染。
3.3.2 微生物曝气技术
该技术不修复河床底部产生污水气的源泥,只净化上游水质。因为河床底部没有净化,河水被熏黑,臭味不断。由于曝气设备技术效率不高,使用成本高,施工管理过程复杂,安全隐患大,使用价值不高。
3.3.3水生植物技术
技术要求包括植物的气候适应性和植物水质的净化效率,以及植物的收获和维护。如果不及时对植物进行养护,很容易造成植物腐烂分解,产生新的有机物腐蚀水体。缺点是对于受污染的河段,利用水生植物改善水质的效果不明显,后期水生植物清洗成本较高,造成二次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堆积在河底的污泥是产生黑臭的关键。为消除河流生态环境污染,必须建立和恢复有效的河流自然生态床,建立正常的小生态系统。需要多专业综合考虑,统筹规划,采用多种生态技术对河床进行生态治理。
4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
4.1增强环保意识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施工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在水利工程实际开工前,应加强施工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学习水利工程建设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细则等。,通过培训,树立施工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在现场管理过程中,有关人员应严格管理施工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和排放,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排放水处理的水质和成分进行检测,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周围水域的污染。
4.2实行科学的施工现场管理
在水利工程实际施工阶段,要实行严格、科学的现场管理措施。此时,管理人员应重点控制施工现场的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范围,并采取有针对性、有效的预防措施[3]。如在控制水利工程施工噪声污染时,可在施工现场设置降噪墙,将噪声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以科学规划施工中大型设备运行和材料运输的时间,严格执行计划,避免噪声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休息。
4.4施工材料的合理使用和处理
合理使用和处置建筑材料,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同时,有关人员应在水利工程施工现场规划固定的材料储存和固废储存场所,并及时将固废运至指定地点,避免固废对相应区域水质的影响,防止固废堵河。
4.5 建立系统化生态体系
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协调发展需要以水利工程项目的生态价值为出发点, 生态工程的环境资源为控制点,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建立系统化的生态工程体系。高度重视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在建设监理过程中,要以生态工程体系为基础,加强环境保护,积极落实垃圾和污水处理机制,确保项目整体管理规模和管理效果的优化。生态工程体系以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的平衡为出发点,确保水利工程与环境的协调,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只有构建系统的生态工程体系和生态资源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
4.6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制度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对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工程建设过程及后续使用过程中,也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合理运用水利设施的同时,要加强对细节的控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制约和规制,保障水利建设的安全,水利工程建设要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同时,有关环保部门要注意加强监管和水利工作。在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奖惩力度,对一些严重破坏周边环境、违反施工原则的施工行为进行处罚,为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同时注意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评价,加强对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的分析和预测,完善环境保护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4.7环保材料和环保施工新技术的使用
在水利水电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对原有技术进行分析,不断创新和完善,并根据我国环境的具体特点,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和调整,形成适合我国当前环境的保护方案,科学合理地建设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调度和利用,保护周边环境,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环境污染将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产环境的周边因素,施工前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生态状况,确定施工方案,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强精细化管理,尽量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结合生态环境和场地建设条件,构建生态资源管理模式,使生态环境与水利工程协调发展,并增强项目的生态价值,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显龙,郭建光,姜凤霞.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21(16):141.
[2] 包格日乐吐.探究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环境的问题分析及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3):141-143.
[3] 吉付俊.探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1):3793.
[4]陈强娥,曹征强,吴凯文.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7):267-268,271.
[5]熊振宇,宋丹丹.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分析[J].河南科技,2018(10):88-89.
[6] 李连秀,胡岩杰.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问题分析[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7(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