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保霞、马继金
北京住宏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朝阳100012
摘要: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是其中最为主要的材料,其质量直接对整体工程建设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就目前国内房屋建筑工程来讲,在各施工环节还有一定程度的混凝土裂缝的产生,这对房屋建筑的整体工程质量十分不利,甚至还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由此,笔者先是以房屋建筑工程发生混凝土裂缝的危害性为突破点,进而对其形成裂缝的成因作了深入地剖析,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裂缝的控制措施,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裂缝
引言
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为建筑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混凝土是建筑施工常用的材料,其施工质量对建筑工程有较大影响。在混凝土施工中,材料、机械设备、施工工艺、施工环境等都会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极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其不但会影响建筑工程外观的美观性,而且会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技术,才能更好地抑制裂缝,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基于此,开展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其防控技术的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1.1钢筋锈蚀引发的裂缝
在建筑施工中,如果混凝土质量不达标,或者保护层厚度不足,混凝土在二氧化碳的侵蚀下会发生碳化,降低钢筋周围混凝土的碱度。或者混凝土配制时选择了氯离子含量较大的水,混凝土浇筑之后,氯离子附着在钢筋表面,会破坏钢筋的氧化膜,水分、氧气等就会和钢筋发生化学反应,致使钢筋被锈蚀,形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的体积是原钢筋体积的2~4倍,从而在周围形成膨胀应力,引发混凝土开裂、剥离,就会沿着钢筋布设的方向形成裂缝,破坏结构的稳定性。
1.2施工工艺不当
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施工工艺不当也会造成混凝土开裂。在当前施工条件下,施工控制当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浇筑过程中,对于钢筋密集部位或建筑重点部位没有进行分层浇筑,采用一体式的浇筑,导致内部分布内部配料分布不均匀,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第二,混凝土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容易产生离析,出现水泥、骨料混合不均匀的现象。如果没有充分地混合均匀,由于时间过长会导致混凝土出现分离现象,对后期的工程质量有较大的影响。第三方面,模板支撑不够牢固,混凝土建筑由于热胀冷缩状况,出现变形开裂现象。第四,混凝土浇筑时间间段过长,浇筑过程中容易出现硬化现象,产生冷缝。第五,混凝土建筑完成后未及时进行养护,导致及早的出现裂缝。第六,拆模时间过早或拆模方法不当,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1.3混凝土温度突变
当完成混凝土浇筑以后,由于受到太阳的照射而使其表面温度升高,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其内部结构温度出现非线性趋势,而当其受到一定的限制时就会在局部出现一定的应力,从而引发裂缝问题。另外,由于受到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混凝土在完成浇筑以后其表面温度会发生大幅度下降的现象,进而致使其内部发生梯形温度变化,再加上温度应力过度聚集而引发裂缝问题。
2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
2.1施工过程中控制裂缝
(1)选择适合的混凝土材料。避免结构裂缝的前提就是严格选择混凝土材料。在工民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建造倾向于使用清水混凝土与低水化热水泥。骨料通常选择粒径较小的材料,以确保含泥量<1%,以降低施工后混凝土的收缩率,从而降低出现裂缝的可能性。
购买混凝土材料的时候必须严格控制以上方面,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2)控制合理的水灰比。混凝土是工民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的主要材料。一旦混凝土材料的配比出现误差,后果是无法估量的,经常会导致塌陷、强度不达标、裂缝、张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根据施工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合理设计混凝土的水灰比。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当混凝土的水灰比>0.6时,则更易产生较大的裂缝。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的方法如下:首先,为防止大量硬结的出现,应避免长时间对混凝土材料进行搅拌,如果搅拌时间太短,混凝土则会因搅拌不均匀出现缝隙,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缝;其次,为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应从工具、方式与水平等角度优化混凝土振捣过程,确保混凝土材料的密实性并避免结构裂缝的产生。
2.2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更好地保证施工质量,科学混凝土裂缝。在结构设计中,需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受力情况合理选择混凝土强度,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中低强度的混凝土,混凝土强度控制在C20~C35之间为最佳,避免使用高强度混凝土。在本工程施工中,为在设计源头上控制混凝土裂缝,在混凝土抗裂计算时,充分考虑了抗裂薄弱环节。对这些跨度大、体积大的梁合理布置。主要是通过改变梁纵向截面的配筋率,调整施工荷载、温度变化、应力大小等,以提升各构件的抗裂性能[2]。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建筑工程具体的情况,合理布置抗温度筋,特别是在凹角位置、阳角位置、屋面板等位置布筋时要遵循小直径、大密度的配置方法,保证配筋间距在10cm之内。
2.3控制浇筑过程
混凝土浇筑过程是控制裂缝产生的重要过程,在浇筑过程中,首先应该根据混凝土建筑的数量、混凝土建筑结构不同研究容易出现裂缝的部位,测算出重点部位与施工缝之间的距离,采用加固处理的方式,避免出现裂缝。同时,为了避免在运输或长时间等待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的现象,要对混凝土运输的距离运输方式浇筑时间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合理的对混凝土进行调配。浇注完成之后,会由于重力的作用,混凝土会出现离析的现象,骨料分布不均匀,容易在表层产生收缩裂缝。因此在最终凝固之前,需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施工,一般来说,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模压处理。当混凝土最终凝固后,可以小批量地运送施工的材料,注意对材料进行分散化放置,确保混凝土凝固后受力均匀。尽量避免集中应力压迫的现象,当混凝土凝固时间充足达到规定的强度之后,再进行正常化的施工。为了减少裂缝的出现,可以通过铺设木模板或手脚架等,将建筑过程中的应力分散开来,进一步增强混凝土材料的刚度,避免出现形变和震动。
2.4强化冷却管的降温处理
在进行冷却管降温施工过程中,需先将冷却管铺设在混凝土结构内部,以便更好地对混凝土内部温度加以控制,当其内部完成循环冷却以后方可展开进一步的施工作业。而当冷却管降温作业时,还需严格按照好冷却管路内的水量;且当混凝土发生初步凝结以后,施工作业人员还需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有关要求和规范落实好相关养护工作。
结语
总的来讲,阶段现代社会及经济地不断发展和深化,房屋建设规模、数量以及层高等都在不断地飙升,这就给房屋建设工程施工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就目前来看,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致使其混凝土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裂缝问题,对整体房屋建设质量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混凝裂缝问题的重视程度,真正认识到其裂缝的危害性,进而深入研究和分析其裂缝的成因,以便具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且高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尽可能避免房屋建筑发生裂缝问题,进一步增强房屋建筑质量和安全。
参考文献
[1]顾军.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原因与防治策略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0,No.335(24):20-21.
[2]韦茂.房屋施工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探究[J].城市建筑,2019,016(027):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