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工程保障力量合理性分配模型探讨 姚子健 甄少帅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上   作者:姚子健 甄少帅
[导读] 作战工程保障力量包含摩步师的防御阵地强化,并设有多种不同的保障力量,如筑城、给水、伪装、地爆。

陆军工程大学训练基地  姚子健  甄少帅  221000
         
摘要:作战工程保障力量包含摩步师的防御阵地强化,并设有多种不同的保障力量,如筑城、给水、伪装、地爆。而如何确保这些各不相同,但在内部却有一定联系的工程保障力量之间得到有效的平衡,已成为当前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重要军事课题。因此分配模型的引入有助于军队以模拟式、因素化的工程保障影响因素为研究细节,通过数学模型、信息化大数据分析模型来快速的计算、预测、分析最佳工程保障力量的分配。
关键词:作战工程;保障力量;合理性分配;模型探讨
        一、引言
        工程保障力量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走向,纵观世界上的经典战争案例,工程保障力量无一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其中的“伪装”、“道路保障”、“障碍设置”、“炮兵、重机枪连”等内容,如有一项工程保障力量没有按要求完成,则会影响阵地的整体规划,进而影响着战争的胜负走向。因此现代化工程保障力量分配模型是实现实战化与因素模拟化分析的重要因素,只有让把保障模型中的每个因素都加以数字化,才能实现保障力量合理分配的计算预测可视化、精确化。
        二、作战工程保障力量合理性分配模型化的意义
        1.是现代化战争作战需求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作战需求对于战争中的每个环节与内容都做了更加详细、精确的分析,因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保障力量合理性分配模型化研究已成为军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把涉及到现代化战争中工程保障的各个因素通过数字化占比等形式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帮助实现工程保障力量合理性分配模型的构建;另一方面工程保障分配模型,对于军队通过计算机来实施监测、控制与实施调整工程保障力量的分配而言十分关键。因此保障力量分配模型化是作战需求的必然要求。
        2.工程保障合理分配模型化是现代标准化分配的未来发展趋势。
        数学建模对于科学有效、快速精准的实现工程合理分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是数学模型既源自于实际作战因素的分析,又高于案例化情境理论分析,并对于实现模拟作战中信息化工程保障合理分配数字化而言十分重要;二是针对影响作战工程保障分配影响因素的复杂化、敏感程度,而设计的分配模型,有助于现代化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这对于快速实现现代化的作战工程保障分配体系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基于此数学建模已成为未来作战工程保障合理分析的未来发展主流。
        3.模型化工程保障分配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障。
        科学合理的工程保障体系能够确保战争的基础性工作在短时间内达到战争要求,而模型化的工程分配正是工程保障体系构建的骨架。作战工程保障力量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模块,无论是在模拟化战争中的沙盘推演、数学建模分析,还是实战应用中敌我双方工程保障力量对比分析,信息化模型分配能够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从而为未来的信息化工程保障力量合理分配奠定基础,因此研究并积极探索工程保障力量的模型化分配有助于实现信息化作战的体系构建。
        三、作战工程保障力量合理性分配模型化的必要性
        1.能够确定模拟作战“约束性”、“可变性”、“抽象性”与“触发性”。
        作战工程保障力量的合理分配同样需要通过一定的模拟规则来确定其特性,这样才能实现作战工程保障力量模型分析与实际情况更加相符。其中“约束性”是指约束主体行为,确定工程保障力量各个因素之间的因果的关系以帮助确定数学模型中的因素变量分析;而“可变性”则强调影响工程保障力量的因素重要性不是一成不变,而应当结合作战地点、作战对手实力分析积极做出相应的权衡;另外“抽象性”与“触发性”则需要作战方明确工程保障力量相关因素的可量化性与可操作性,以确定影响因素的使用范围及无效限度。
        2.有助于以信息化科学手段、可行性论证方式确保工程保障力量合理分配。



        作战工程保障力量合理分配在传统的作战分析过程中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同时其分配比例的合理性需要更加精准的实际因素分析、相关数据的预测,一旦有疏忽的地方则可能会让结果相差十分巨大。因此通过模型化工程力量合理分配,可以让作战方以信息化科学计算手段、可行性论证分析方式来精确计算出每个影响因素对于整体作战规划的影响程度,进而预测出其对于实际作战结果的影响程度。这样更有助于发挥出工程力量建模的精确度。
        3.模型化分配有助于工程保障力量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
        模型化工程保障力量合理分配是合理性分配模型与实体模型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其相互之间以“包含”、“并列”、“镶嵌”的关系而相辅相成。因此模型化的工程力量合理分配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更有助作战方确定相关的工程项目数,同时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影响程度来确定相应的时间分配表、工程作业表以及相关的解乘数。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工程保障力量模型体系构建过程中相关系数的量化标准与定性分析的数据计算依据,从而为建立完善科学高效合理分配模型奠定坚实基础。
        四、作战工程保障力量合理性分配模型构建的创新策略
        1.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契机,不断优化工程保障力量的合理分配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专业技术的深层次、多元化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工程力量保障合理性分配模型,不能简单研究过去相对过时的系统,而应当积极探索新型信息技术对于合理性分配模型构建带来影响。并以信息化战争为研究背景,充分考量作战双方的工程保障力量的影响因素,而不能简单把己方所拥有的实际保障力量作为参考标准。例如:作战方应当综合敌我双方在工程保障力量方面的每个因素,把敌我双方总拥有的工程保障力量作为总数,来分析、计算、构建合理分配模型,这样才能把作战方的思想从传统的固化模型中解放出来,以构建多元化的合理分配模型。
        2.以作战具体目标为依据,研究并细化作战工程力量的保障体系。
        传统的作战方工程保障力量分配模型的构建原则是实现我方的作战胜利,而现代化作战工程保障分配模型则需要作战方充分结合作战规划的具体目标,如“在作战的前期占领某一高地”、“在作战中期实现某条后勤保障道路的畅通无阻”等内容,这样更有助于作战工程力量保障合理性分配以更加清晰的计算思路、精确的计算方向来实现分配模型的信息化构建。与此同时,作战方应当以数学建模为基础,把具体的作战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其他相关因素作为辅助参考来定量分析,以实现特色化、灵活式作战保障分配模型的构建。
       3.合理划分作战工程保障力量影响因素,以实现科学的定量定性分析。
       科学的作战工程保障分配模型来源于精确的数据分析,而精确的数据分析关键在于实现影响因素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因此作战方在实施工程保障力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时,应当对其中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科学划分,对于定性与定量因素在构建相关计算模型时设计不同的参考因数。这样才能实现模型的预测精准化。
        4.研究和借鉴外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
        研究外军的作战工程保障力量合理分配模型研究和实践探索,能够帮助我国的军事作战工程保障力量模型研究实现跨越式、快速式发展。一方面研究西方国家的工程力量保障分配模型,有助于我国工程保障分配模型与世界接轨;另一方面,面对全球经济、科技、军事的快速发展,与外军进行必要的军事交流,同样能拓展工程保障力量模型的构建思路。
        五、结语
        总之,作战工程保障力量合理性分配模型对于实现作战目标,达成作战目的而言十分关键。因此作战方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具体的作战目标为依据合理划分构建分配模型的各项因素,以明确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不同。从而为构建的科学高效、精确快捷的合理性分配模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瑞猛,苗新旭,陈新建.联合防空作战后勤保障面临的困难及解决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2011(12)
[2]李航航.电子防空作战目标威胁评估模型[J].科技信息.2012(02)
[3]刘法明,张银涛.联合防空作战防空兵兵力配置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10(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