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铭
山东新泰市国土空间规划服务中心,山东 新泰 271200
摘要:当前,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系统发展的理念对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基本理念,系统梳理了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框架思路,明确了关键性问题,以期为未来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探索经验。
关键词:整治与修复;国土空间规划;路径;关键问题
引言
生态修复是指对已退化、损害或彻底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其修复对象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也包括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国土空间是承载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由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形成。由于我国过去的生态修复研究大多聚焦于水、土等单一生态要素,或水土流失等单一自然过程,导致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强调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念应运而生。
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新挑战
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共同体为对象,集成运用矿山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等工作抓手,综合采取生物、工程、技术等整治修复措施,对退化或受损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及服务进行修复或干预,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现生产空间节约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过程。相对原生态修复、生态恢复、土地整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更加体现系统性、全域性和过程性,强调过程耦合和空间集成,具有目标综合性、手段多样化特征。
2夯实规划编制基础
2.1夯实规划基础
一方面,要统一规划基础数据。生态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当前,恰逢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压茬推进,为统一规划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生态修复规划编制要以国土三调数据、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等为基础,充分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成果,共用国土空间规划的用地分类标准和“一张底图”,实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基础数据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生态修复规划是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目标的规划,需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安全格局、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人文情况,制定出最合适的规划方案。
2.2明晰思路理念
一是坚持正确的规划理念。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自然规律,根据生态系统问题情况,实施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生态修复,恢复绿水青山,促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方针,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圈定建设用地规模,最大程度减少各项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占用和干扰;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采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二是明晰规划编制思路。规划编制在深入分析地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施导向,落实“开门编规划”原则,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研判生态保护修复的问题及原因、明确目标任务和空间布局、设置重大工程、提出保障措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以及优质生态产品提供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3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
3.1需要从生态与社会耦合指标的角度,分类识别生态系统退化驱动机制,统筹明确生态修复标准体系
一方面,生态系统退化往往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导致的,且在不同地域中二者的贡献程度有很大差异。如果只聚焦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及其空间格局,而忽视退化过程的驱动机制,则将重走“末端问题治理”的老路,不能达成“源头预防”的效果。所谓生态修复中的“源头预防”,就是要通过解耦方法,分类优化人地系统中对生态系统退化格局形成起主导作用的1个或多个自然、社会指标。另一方面,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众多指标对区域生态安全的贡献是不一而足的。在生态修复标准体系的建立中,需要对特定地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产品供给等多重目标统筹考虑,找到整体上对生态安全影响最大的几个指标作为重点考评对象。
3.2加强协调衔接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融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为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在加快建立,“多规合一”、协调衔接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要求和鲜明特色。当前,自然资源部门在组织编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和部分相关专项规划,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制定“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水利部门编制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林业部门制定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这些都与生态修复规划密切相关。编制各级生态修复规划,必须落实“多规合一”要求,建立部门协调机制,重大问题部门共商机制,实现上下位规划的纵向传导、同级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3.3要从生态与社会要素耦合层次的角度,从生物地理和生态功能多个层次识别重点修复区域
国土空间中的生态与社会要素共存于同一个地域单元之中,该地域单元在空间尺度上可以是生态系统、景观、流域或区域,在属性层次上可以是要素、结构、功能。在生态修复中,应同时考虑尺度的空间嵌套和属性的层次递进,因此有必要采用地理区划的方式达成对国土空间的综合认知。面向生态修复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级联关系的有效表征,可以采用生物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相嵌套的手段,纳入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指标作为外部变量,构建干扰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基于生物地理属性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功能提升多层次指标体系提出区划方案。从而使识别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同时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和生态产品供给等多重目标。
3.4制定保障措施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编制生态修复规划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规划的实施问题。要充分发挥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的牵头作用,强化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财政、金融、投资、产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从组织领导、监督考核、政策制度、监测监管等方面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保障措施,促进形成多部门协同联动的管理格局,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协调平衡各方利益,保障规划确定目标任务、工程项目的有序推进和落地实施。
4结语
随着各级地方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仍需强化对生态修复工程案例的实践分析,进一步验证或修正相关理念或模式。从多维尺度层面看,仍需加强全球、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尺度下探讨,关注生态修复中的物质、能量和生物等因素变量,更好地服务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践需求。
参考文献:
[1]夏方舟,杨雨濛,严金明.中国国土综合整治近40年内涵研究综述:阶段演进与发展变化[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5):78-85.
[2]张侃,杨青,宋晗.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探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