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供电企业审计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发表时间:2021/7/20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第8期   作者:陈勇章
[导读] 审计文化不是企业天然就有的,而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随着审计人员的审计实践而被创造和传递出来的,具体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三个层次。
        陈勇章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漳州供电公司  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审计文化不是企业天然就有的,而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随着审计人员的审计实践而被创造和传递出来的,具体可以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三个层次。其中,审计物质文化是审计文化体系中相对表层的部分,指的是审计部门中体现出本组织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审计物质活动过程,以及各项技术、工具、手段、设施的运用等。审计制度文化则是在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类规范与制度的集合,既包括相关准则和规章的建立,也包括后续对这些制度的完善、修订和废止。审计精神文化包括价值判断、思想观念、管理哲学和审计目标等,是审计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企业审计文化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供电企业;审计文化;建设        一、供电企业审计文化的演进发展        (一)业务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审计文化体系的丰富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能源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火电、水电还是核电,在供给量方面都居于世界前列。在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供电企业的资产规模也随之取得了跨越式的增长。企业的业务规模越大、经济活动越频繁,审计工作所涉及的内容也越复杂,领域越丰富。随着供电企业主营业务的增长,审计文化体系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审计领域方面,不仅需开展财务收支审计,而且要高度关注企业主要管理层和党员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职情况;不仅要重视工程基建预算和决算,而且对企业营销活动进行常态化审核。通过构筑多元化的审计体系,对审计领域进行细分,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明晰审计的目标和重点方向。在审计技术方面,由查错防弊的传统审计手段逐渐向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审计转变,并推动了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的转型。在审计制度方面,在审计部门建设、审计职责保障机制、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规章制度。        (二)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审计工作的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供电企业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后盾,也促进了审计工作在思维模式、组织模式和制度建设的转型发展。在思维模式方面,随着企业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提高,审计部门与被审对象的对抗关系逐渐消融,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了和谐的环境;在组织模式方面,由临时性审计小组转变为职业化审计部门,让审计资源得以集中整合,也为审计文化的构建提供了人文环境;在制度建设方面,供电企业对反腐倡廉的重视,促进了审计工作的升级,在原有的离任审计基础上,推行届中审计,从而能够更加及时、全面地评估主要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的运营管理与审计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审计文化的演进促进了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而企业运营管理制度的逐渐成熟,也反过来推动了审计文化的革新。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供电企业中逐渐建立和完善,对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在明晰产权方面,需要审计部门高度关注企业经营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明确各项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情况;在科学管理方面,除了内控审计外,还需定期实施管理审计,对于供电企业各部门制度进行评估,推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追求效益方面,要求审计由财务收支审计向风险导向的效益审计转型,通过对投入的成本以及产出的数量、质量、利润等进行评价,引导供电企业减少低效、无效的资源投入。

        二、新时期供电企业审计文化的建设路径        (一)强化审计制度文化建设        在供电企业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今天,要想切实达到通过内部审计实现企业增值的目标,就要求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立足企业实际,不断认识、总结审计工作的规律,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理念,对已经不再适用的审计制度及时予以剔除,对新增的要求及时补充和完善,强化审计制度文化建设,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构建供电企业审计制度时,既要结合国家的规章制度和国际先进审计理念,又要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树立底线思维,在我国各项审计规章制度的约束范围内,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的实施细则,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调整优化,保障实施的审计细则能够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相匹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在审计理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审计文化凝聚力        风险防控导向下的审计工作是供电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而审计文化则是审计工作能够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前提。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今天,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构建审计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应通过自身行动,融入并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的方式,让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内化到每位审计人员的行动当中,强化其服务意识,用平等和尊重对待被审对象,用敬业、诚信的原则要求自己,注重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交流活动,避免因信息不对等而出现理解偏差,将审计的作用由“查和纠”向“防和控”转变,提升现代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通过构建审计文化体系,提升企业各部门的凝聚力。        (三)重视队伍能力建设,提升审计人员职业判断力        供电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也不断涌现出新的事物、迎接新的挑战,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审计工作也需做到与时俱进。而审计文化产生的来源是审计人员,接受审计文化的客体中也包括审计人员,只有以人为载体,才能将文化的价值与影响传播出去。因此,一方面要打造一支学习型、复合型的审计队伍,增强审计人员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队伍内部开展的信息交互、专项培训、复盘分析等,将个人行为统一到审计队伍的发展目标上;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自身也应强化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通过“以审代培”等人员培养方式,从企业所属单位抽调供电企业的审计、财务等方面的业务骨干,开展联合交叉审计,让专业背景不同的审计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各自的审计发现和完善建议。因而,有必要在审计人员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审计人员的岗位价值,并关心、理解其发展需求,提升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四)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建立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常态管理机制        针对供电企业审计人员不足的现实,可充分借助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通过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审计模式,在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引入中介事务所审计力量。对于部分仅需审核经济活动数据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审计任务,可以在确保执行的审计标准和细则一致的前提下,用外包的形式有外部事务所实施,这样社会审计公司不仅承担了内部审计的职责,而且发挥了社会审计价值。        三、结语        审计文化作为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审计工作由粗放向集约转化、由外延向内涵转变的关键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起步期,供电企业面临的来自社会和同行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在此情况下,有必要贯彻新发展的理念,在企业内部构建和发展审计文化体系,完善和改进审计工作机制,明确现代企业的思维取向与审计价值理念,从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让供电企业焕发出新的发展生机。        参考文献        [1]刘静.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相关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22):107-108.        [2]郑石桥,盛文详,周敏李.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的关系:一个理论框架[J].会计之友,2019(11):145-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