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敏
浙江省仙居中学 317300
摘 要:新课改视域下高中物理教学有了全新的要求,从基于传统的授课环节对学生的应试心态,逐渐演化为物理学科综合层面的研究走向。本文以基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为讨论方向,结合了新课改课程标准要求,分析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情况,阐述了基于新课改下物理教学的设计,改善了传统教学环节的同时,实现了培养高中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关键词:课程标准;物理教学;教学设计;分析;应用
引 言:
新课改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出物理素养这题概念,物理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制定详细教学方法,并采取多种有效策略开展课堂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课程标准为物理教学起到了主导作用,科学的教法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物理知识框架,促使其思维不断发展,全面实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标准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对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到了重要的推进。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在强化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课程标准当中,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能站在物理学角度客观描述、解释现象。与此同时,还需重点突出实验重要性,培养高中生物理意识,借助实验探究物理问题,按照实验方案,收集、整理信息,培养其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反思实验过程和结果,最终可对探究方案独立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物理现象,使用案例证明自身观点,大胆创新,在实验过程体会物理学家追求研究的精神[1]。
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方法
2.1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
新时代的物理教师应积极树立与时代同步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并结合探究式教学方法,为高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探究环境,使高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探究物理问题,从中发现物理知识的乐趣。例如,在高一物理必修课人教版第一册《参考系》的教学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太阳、月亮和地球的运动关系,来认识和理解参考系的相关知识[2]。在具体讲解时,物理教师可采用探究性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物理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播放“日食”的画面,引导学生猜测日食是什么现象,然后结合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日食,向高中生提问,例如:“为什么会发生日食?”、“地球、月亮和太阳在发生日食时处于什么状态?”经学生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部分学生认为,由于月球运行于地球与太阳之间,遮挡了一部分来自太阳的光线,所以产生了“日食”现象。以同样的方式,通过播放相关的录像,问一名高中学生:“月食是如何发生的?”有些高中生回答说,因为地球本身挡住了太阳的一部分光线,使得月亮看起来很黑,所以月食才会发生。
2.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物理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教学法进行探究式教学,合作教学的优势已经显现,激发了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高中生共同合作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找到相应的物理答案,实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探究的意义。例如,在高三物理选修课人教版第三册《温度和温度尺度》的教学中,物理教师可以给高中学生一个猜想:“如果一杯温水中有冰块,那么在一次互动后,冰块的各种状态参数又是怎样的呢?”继而提问高中学生:“如果把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完全混合在一起,过一会儿他们会怎样呢?”在对高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热平衡的标志是等温。对平常使用的温度计,物理教师可指导中学生协同学习,提问,“同学仔细观察温度计,有没有发现液态温度计下的玻璃泡较大,而且玻璃壁也较薄,但温度计上半部分,即管的部分非常均匀,还是很细的,为什么这样设计?通过对高中生之间的讨论与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像温度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测量温度,这样测量数据就会更准确,测量时也更方便。下部的玻璃泡做得比较大,是用来储存相应的液体,而玻璃壁做得很薄,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感知温度的变化,管子的各个部分粗细一致,这样人们在读到相应的数值时,就能准确判断出刻度的位置[2]。
2.3激发探究兴趣,开展实验研究
要想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物理教师首先要不遗余力地让高中生对高中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唯有高中生感兴趣,才能走出成功教学的第一步。其中,物理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引导高中生寻找物理知识存在的乐趣,因为高中物理知识对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高中生不理解物理知识的知识点,就很难掌握。在此期间,如果能引起高中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探索的勇气和决心,那么,探究教学的真正价值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挥。中学物理知识在教材中大量存在着与高中生日常生活有一定联系的现象,高中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发现一些与日常生活有联系的现象,这时就需要促使高中生积极发散思维,寻求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基于此,物理教师应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以提高高中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例如,在《高一物理必修课》人教版第一册《相互作用---力》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简单地理解和理解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先用网络信息技术播放一段视频,一个人坐在一艘船上,想要在水中靠近另一艘船,于是他拿起船桨把两艘船靠在一起,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那就是力是由两个物体互相作用而产生的。为了让高中生对物理有更好的理解和了解,物理教师可以在班上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小实验,让两名高中生站在讲台上,面对面地坐在椅子上,然后两人握手,互相用力推,结果,双方的位置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动。在这个时候,物理老师可以顺势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什么两个人的动作会变化得不同呢?”通过学习,高中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施力的对象和受力的对象是什么。基于上述认识,经过不断探索,对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结 论: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过程合理安排,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建构知识,形成科学思维。教师需对教学方法加以改革,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等培养目标,对学生思想状态加强关注,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红元.抓住思维特点提升解题实效——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2020(03):64-65.
[2]王集峰.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9(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