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问题引领深度学习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   作者:张楠
[导读]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张楠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许慎小学  462000
        摘要: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设计“好问题”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通过探究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收获。教师对小学数学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领;?教学研究;
         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高阶发展。设计问题是一门艺术,“好的问题”对于学生学习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能给予学生深刻的启发,驱动学生深度探究;“坏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都要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学生形成较高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优化“课前导学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导学作业”的问题设计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举足轻重,教师只有对数学知识进行准确把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以及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通过导学作业设计布置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前导学作业,让学生从搜集轴对称图形开始。然后在导学作业中,让学生先写下具体的图形,再写下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交流自己已知的过程中,也激发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自主学习。 在学生广泛交流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梳理并提出问题:两边一样的图形是指什么一样?孩子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如果遇到复杂的轴对称图形,那样数会很凌乱,而且像那样只取折痕的一半,两边是不能完全重合的。教师适时引出本课主题: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
        二、依托问题深度引领小学数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主动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又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师生良好互动。教师创设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联想和回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合作分析和解答,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节课时,笔者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相关问题:“超市中的商品做促销,巧克力29元1盒、小熊饼干12元1包、火腿肠14元1包、薯片10元1包、三只松鼠125元1箱,从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买1盒巧克力和2包火腿肠需要多少元?”“1盒巧克力比一包小熊饼干贵多少元?”“买5包薯片和2箱三只松鼠共多少元?”等问题。笔者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计算过程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今,数学教学提倡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安排学生自主探究之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笔者提出问题:“请大家估算我们数学教材封面的面积是多少?”有学生自制了一个1cm2的纸片,数出教材封面由几个1cm2的纸片组成,然后得出其面积。笔者表扬了该学生的智慧,并结合该学生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后,笔者结合生活实际,再次提出问题:“王奶奶家的墙上有一幅精美的画卷,已知画卷长80cm、宽50cm,这幅画的面积是多少?”组织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笔者直接引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并再次设计问题:“正方形的鼠标垫,边长是20cm,面积是多少?”使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问题再生,驱动创新
        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很多数学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磨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此,教师应通过问题再生,使学生积极追问,并努力寻求答案,从而有效驱动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时,笔者通过视频,演示了将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得到16个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然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学生答:“长方体。”笔者追问:“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改变了吗?底面的面积改变了吗?体积大小改变了吗?”学生答:“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变化。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体积也没变。”接着,笔者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思考,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也为“底面积×高”。这时,学生提出问题:“老师,黑板上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不是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式一样呢?”根据学生的质疑,笔者要求学生应用上述方式再次进行探究。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驱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从问题的角度思考小学数学教学新策略,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创新观,也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很多细节。教师要从教学、学生、生成效果等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形式和难度,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驱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探究。
        
        参考文献
        [1]陆玉辉.“核心问题”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16):45-46.
        [2]王卫东.在问题引领中实现智慧生长:以“认识小数”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8):18-20.
        [3]江琳琳,丁重玲,闫泳.注重问题引领感悟“倍”的价值:“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7(19):44-45.
        [4]孙灵彩,曹艳萍.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追问的教学策略探究:基于培养高阶思维的有意义学习[J].现代教育,2020(06):4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