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背景下预防校园欺凌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 李兰
[导读] 当前社会中校园欺凌问题频发,并且学生的年
        李兰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利辛中学 安徽省亳州市 236700
        摘要:当前社会中校园欺凌问题频发,并且学生的年龄趋势逐渐降低,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存在校园欺凌事件,这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般来说小学校园欺凌,主要表现为言语上,甚至还有肢体暴力等,随着网络的普及,也存在网络暴力现象,给受欺凌的学生带来很大影响,由此产生心理阴影,严重影响身心成长。做出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也会因为错误的情感、价值观,很难获得良好发展。为了杜绝小学校园欺凌,本文会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背景下,对预防校园欺凌的策略展开分析,改善校园中的不良现象与问题。
        关键词:小学道德;法治课;预防;校园欺凌
        引言: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在近些年屡见不鲜,这代表学生受到了社会发展影响,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作为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要杜绝小学校园欺凌,学校应该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预防校园欺凌,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认识到欺凌行为的错误。减少小学校园欺凌,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是当下最主要的任务,必须贯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一、小学校园欺凌概念界定与特征表现
        1.小学校园欺凌概念界定
        一般来说小学校园欺凌就是蓄意、恶意的行为,主要发生于个人对个人,或者是群体对个人,施加欺凌行为的个人或群体,无论在身体还是权力方面都要强于被欺凌者,其次欺凌行为具有持续性、反复性,受欺凌者会造成长期心理伤害。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屡见不鲜,简单来说就是有明显差异的情况,就会存在歧视或欺凌事件,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价值观念不够成熟,缺乏道德与法律的全面认知,所以很容易出现同伴之间的欺凌,最终造成校园欺凌。另外校园欺凌大多双方为学生,与校园暴力有一定区别,校园暴力所造成的后果可以在大部分时间内治愈,而校园欺凌则恰恰相反,引发的后果更为严重,带来的心理影响能够持续多年。
        2.小学校园欺凌特征表现
        校园欺凌的行为属于蓄意、恶意,无论在道德还是法律上,都是不正当或违法性的行为,更是违背了社会良知,大多数情况下欺凌行为没有正当理由,可能看受欺凌者弱小、不顺眼等。如果是有理由引发的冲突,就不属于校园欺凌的范围,例如学生之间存在不愉快在理论过程中出现肢体冲突,该事件就并不属于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具有一定长期性,受欺凌对象往往固定,长时间受到欺凌的状态,只是偶然受到嘲笑和戏弄,也并不属于校园欺凌行为。校园欺凌往往具有一定隐蔽性,如校园中的偏僻场所、校园周边等,主要是为了躲避教师或其他同学发现,最常见的为语言欺凌,不会造成直接的身体伤害,因此很难背第一时间发觉。
        二、预防小学校园欺凌的重要性
        1.促进心理健康
        目前来看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大多是因为欺凌者心理存在问题,没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尤其是受到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最终养成了这种扭曲心理,在校园内随时都会出现欺凌行为。因此小学应该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去改变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尤其是与他人交往、交际等方面,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大多与青春期有关,学生无法控制调节情绪,甚至性格方面存在缺失,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针对欺凌者的心理展开调节,最终改善校园欺凌问题。


        2.纠正行为偏差
        大多数情况下小学校园欺凌,与学生缺乏法制意识一定关系,这也导致自己出现错误的行为,认为肆意欺凌同学,并不会受到法律制裁,而且没有动手打人,只是语言恐吓并不严重,这也代表小学教育中,需要加强法制等内容,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纠正行为偏差。近些年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并且其人手段越来越多,很多欺凌者丝毫没有意识到错误,对自己的行为也没有节制,这种漠视生命的现象与问题,就是因为缺乏法律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法律道德课程,去突出法律道德的重要性,以此来杜绝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背景下预防校园欺凌策略
        1.挖掘教材培养法律意识
        其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就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内容,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并渗透,透过日常教学达到培养效果,让学生能够自觉抵制校园欺凌。例如在《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对法律法规有正确的认知与敬畏感,在出现欺凌事件时,也会起到一定约束作用。再比如《我是最独特的》,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特点,正视自身不足之处,如果遭遇校园欺凌事件,该怎样去做、怎样保护自己,同时明白被欺凌也要勇敢保护自己,这是自己的权利。通过不断渗透法律意识,在学生的思想中得到强化,在出现错误行为时,可以遵守法律法规,及时纠正自身的错误。
        2.创新方式树立正确三观
        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往往与学生的三观有联系,也就是说欺凌现象的产生,和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存在联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例如在《我们不乱扔》《我们小点儿声》等内容中,帮助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并建立保护公共环境的意识,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拉拉手,交朋友》中,让学生正确掌握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从而有效适应校园环境,同时能够正确的与同学交往,避免出现极端的行为。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会遵守规则、纪律,在交际过程中讲文明、懂礼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疏导情绪形成健康心理
        其实很多学生出现校园欺凌问题,大多是因为各种负面情绪堆积,最终形成的不健康心理,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干预的形式,帮助学生疏导情绪起到预防性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就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开开心心上学去》中,全面教导学生进入陌生环境后的适应方法,甚至如何与陌生人交际等。再比如《家人的爱》,教学过程中可以认识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呵护,尤其是很多学生家庭中存在矛盾,这也是引发心理问题的开端,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同时去感激家人、感恩家人懂得回报,最终疏导不良情绪,避免形成负面心理。
        4.加深情感营造良好氛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打造出情感型课堂,通过加深情感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改变现有的情感态度。情感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典型事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直面校园欺凌,通过以情动情改善欺凌问题。例如教师可以主动讲述校园欺凌事件案例,描述受欺凌者者的遭遇,且无人相助的情形,同时呼吁学生在遭遇这种情况时应该勇敢相助,并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了解校园欺凌行为的错误,同时认识到冷漠对人的伤害,能够在校园欺凌中站出来,为受欺凌者提供帮助。
        结束语
        对于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来说,大多是因为学生的情感、道德以及法律意识薄弱,没有获得良好的培养,所以才会产生这种极端思想和行为。很多学校通过建立制度去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对学生进行约束管理,但这只能起到提醒效果,学生在认识到错误的情况下,依然做出校园欺凌行为。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杜绝校园欺凌的发生,应该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入手,除了帮助学生认识自身行为的错误,也可以起到预防性教育效果,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 《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功能研究——以防范校园欺凌为例[J].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