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玲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街道东湖小学
【摘要】习作教学经常出现学生的习作千人一面,假话连篇,假情假意,缺乏个性化体验,学生独具匠心的棱角受到压抑,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毫无童真、童趣、毫无灵性可言。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解决。下面谈谈小学生习作“个性化”的途径,归纳起来须“三有”: 一、习作“有材”才会“个性化”; 二、习作“有趣”才会“个性化”; 三、习作有“真实”才有“个性化”。
【关键词】个性化;生活;兴趣
【前言】习作教学经常出现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假情假意,缺乏个性化体验,学生独具匠心的棱角受到压抑,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苍白无力,毫无童真、童趣、毫无灵性可言。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解决。下面谈谈小学生习作“个性化”的途径,归纳起来须“三有”。
一、习作“有材”才会“个性化”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作文的“米”从哪里来?生活是作文的取之不尽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帮助学生备“米”,实现个性化,应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1、学会热爱生活
现在的学生,因为年龄小,生在福中不知福,往往有五彩缤纷的生活,却见题皱眉头。真是有生活不等于爱生活,所以,应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为学生创造生活
学生有生活不等于生活丰富多彩。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帮助学生创造更加多彩的童年生活。如:学校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运动会、文艺晚会、诗歌朗诵、跳绳竞赛,学生为家里做一顿饭,自制小板报,竞选班干部,横切杨桃…….)这样,不仅积累丰厚的作文材料,更能激发对生活的憧憬。
3、学会观察生活
有生活不等于会观察生活,学生容易大略地看,也不会观察。正像罗丹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要学会给生活照相、透视、显微、照CT、才能内化储存非常好的材料。观察的方法很多,教师应随机点拨。
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只蜜蜂飞了进来,在教室里横冲直撞,同学们连喊带叫地乱成一团。看着这一切,我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放下手中的书,请同学们来观察蜜蜂是怎样飞行的?它的头部、身体、翅膀、脚的形状是怎样的,再请大家猜想这可能性是只怎样的小蜜蜂,它来干什么?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神情专注。有的同学说这是只迷路的小蜜蜂,在找妈妈呢!有的说这是只爱学习的小蜜蜂,是否想我们一起听课呢!这节课虽然打破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可几乎每一们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写出了一篇充满想象的习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时时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获取材料。俗话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我们能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中观察体会,他们的思想必将插上翱翔的翅膀。习作也就自然而然有个性了。
4、学会认识生活
好作文的素材不应是一般材料,而是质料。好的质料才能定出好作文,标准是对生活有一定的认识。例如写《第一次上街买菜》,我让全班同学都去体验了一次买菜的经过,有的同学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没想到,这么好的天气,而菜市场的路却是那么潮湿,旁边流淌着污浊的水……“有的同学写的却是如何被骗买回来的节一些不新鲜的菜的经过。还有的同学在文章中写道:“自己竟然开不了口,一样都没买成。”这一切,如果让孩子坐在教室里凭空想象,又怎么会写得这么生动、鲜活呢?
5、学会积累生活
心中有粮,遇事不慌。作文生活材料也要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各种办法积累材料。比如:写日记、编写自己的作文集、采蜜集、写自传等。
二、习作“有趣”才会“个性化”
在习作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害怕到喜欢呢?途径有:
1、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作文指导课上特别注重“兴趣先行”效应,注意运用灵活的艺术手段在,使训练形式多样化,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如以读带写,、看图说话、先玩后作、先画后写,续写故事、先演后作、音像作文等多种手法和综合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秋天的景色时,先引导学生用画笔画一画秋景,再围绕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学生有了绘画的兴趣,并马上抓住了天空、稻谷、枫叶等看得见,摸得到的景物去画,然后我把学生的画布置在教室中。用我的语言,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去创设了一个情境,使全班同学都感觉已置身于大自然的美丽秋景中,再加上他们去描述,解决了学生言之无物的难点。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又怎么会没有说的兴趣呢?作文前的导入热身,无疑给作文丰富的天地打开了一道大门。
2、引导观察激发兴趣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前提,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对学生来说认识事物的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有个性。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当中,找准他们在观察中的兴奋点,教给他们的观察方法。我在指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先引导少于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使学生懂得了观察水果不仅要仔细看,还要调动多种感官进行体察,当学生全面了解了水果的特点,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就不觉得难了。
3、注重评改,激发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件事物或一个景象时,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老师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在习作评改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本着“赏识鼓励”的原则去引导、评价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所以在习作评改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不容错过的好时机。
三、习作有“真实”才有“个性化”
真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另一种是想象中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真实。《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想象。小学一二年级就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到五六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想象中的“真实”,常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可贵的,千万不要因为片面理解“真实”而把想像中的“真实”给否定了。教师要正确把握“真实”,让学生真正做到“文中有我之心,有我之思,有我之情”,达到“我手写我心”这是习作个性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