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洋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双桥中学 安徽省蚌埠市 233433
摘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初中阶段的教育,初中阶段的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内容,而且还通过多种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素质和优秀的道德品质,道德与法治是检验一个人基本素质和行为品行是否端正的标准,同时道德与法治也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初中教师应当重视此门学科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并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索;实践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同时道德与法治也是高于生活并且对生活产生服务的一门基础学科,这门学科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是十分重大的,然而现阶段对于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脱离了实际生活,因此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并积极推进教学生活化是目前道德与法治这门初中基础性学科现阶段的整体改革方向。只有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加深学生的课堂记忆并使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具有持续不断的生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我国当下的初中教学过于重视应试教育,所有的课程教学几乎都在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实际教学目标,即便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时考虑了以增强学生兴趣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因素,然而落实到实际教学课堂中,又往往只注重考试重点内容的讲解,忽视了教学方案中提升兴趣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考高中的升学压力,导致学生的情绪焦躁,这就形成了学生只关注考试重点科目和考试重点科目中的重要考点,因此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没有表现出很强烈的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更加注重人民的社会道德标准,教育领域也一直以素质教育作为最核心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多中学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比如班级的学科平均分去评判教学水平的高低,在这种由考试成绩和各种评价指标的负担下,大部分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采取了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海量的习题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知识点,面对大量的作业和接踵而至的考试,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就会逐渐消失殆尽,另一方面,过分重视学习成绩会使得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受到教师以及家庭和学校的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提升学生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关注国家有关教育的动态和相关政策,根据国家提出的教育大方向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及时的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做到教学思想与时俱进,将最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堂中来,积极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以学生的多种能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教学目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态度出发,为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富有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和熟悉感,促进学生兴趣的提升,消除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恐惧感,结合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以文本为基础,积极去探索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提炼出对生活的启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是学生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情以及内心的困扰,总之选取的案例一定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必须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人员,一定要精心的制定教学方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全面的掌握,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制定明确的生活化教学目标,举办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设计一个气氛活跃,生活氛围浓烈的教学课堂,避免机械式讲解课本内容,这样只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并失去兴趣。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的《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引导学生将自己在成长过程和自己的朋友同学的照片展示出来,表现与身边人的深厚友谊,学生将这些照片交给老师,老师将学生所上交的照片精心制作PPT,并搭配可以体现出友谊的背景音乐,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使学生在观看PPT时可以勾起儿时美好的回忆。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心情感,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积极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自制力与判断力,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状态,一旦发现学生的行为举止较为反常,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其及逆行开导,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培养。要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此方面的教育,教师可以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可以在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拉近学生与相关知识的距离,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持续不断地增加,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对待生活,加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
结语
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初中教学的重要课程,更是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促进学生综合实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建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索[J].华夏教师,2020,(15):22.
[2]王传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思考[J].速读(下旬),2019,(11):206.
[3]冯万翠.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28):68.
[4]姜葳.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20,(1):9.
作者简介:姓名:郭海洋 出生年月:1975年11月 性别:男 民族:汉族 职称:一级 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邮编:233433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双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