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7期   作者:金晓玲
[导读] 智慧课堂属于新兴技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重要产物,

        金晓玲
        浙江省金华市第六中学 321000
        摘要:智慧课堂属于新兴技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重要产物,其具有智能化、多元化、个性化等多重特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智慧课堂,不但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高效、优质的学习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引言
        智慧课堂是一种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存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从而真正发挥和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了顺应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深入理解和运用智慧课堂的教学形式,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智慧课堂的核心概念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们将演示文稿取代黑板手写,将形式多样的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大面积使用在课件中,以及各种讨论工具,如QQ、微信等手段应用在教学。学生们在这样课堂教学环境之下,虽具有优势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作为所有学科融合手段的信息技术学科,仅此是完全没有发挥其学科特点,不能给其它学科带来更丰富的教学特色与服务能力。趋于信息技术四大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智慧课常应运而生。智慧课堂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以项目学习活动为途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为学生们创设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成为具有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掌握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自觉养成信息社会责任的综合素养之人。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普及,部分教师认识到了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并有意识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片面性的错误认识,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不具有重要作用,即对高考没有促进作用,所以自然也就没有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这也就反映出了他们在学习时带有一定的功利心理;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虽然一部分教师已经对新课改的理念做出了反映,但是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他们仍旧沿用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讲解法,单方面地向学生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这就导致学生不仅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还不能透彻地理解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学生表现出基础不扎实、技能不娴熟的信息技术学习特征,这就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内容都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上存在的问题,都说明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还没有与教育改革的措施相融合,这也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机遇。
三、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一方面,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素养”,不仅要重视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提升,还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并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并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仅要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为其安排足够的教学课时,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同时,还要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设计,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以保障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智慧课堂在课前的应用
        关于课前学习,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反馈,教师可以在每堂课开始之前给学生10~15分钟的课前学习时间。在此阶段,需要授课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通过该平台登录到自己的学习空间,完成本节课的微课学习和课前测试。对于微课,主要是由授课教师录制或剪辑重点和难点微视频,然后将其上传至平台,并发布学习指南,以此促使学生在进行微课学习的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对于课前测试,主要是依据本节教学目标和微课内容进行的设计,包括氛围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类,要设有时限,不能占用太久的课前时间。在学生完成课前测试后,平台会对学生的测试成绩及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以此帮助授课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方便教师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三)重视学生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预习是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和流程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能够在预习阶段做到有效的学习和思考,那么就会在课堂学习阶段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从而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为了真正落实智慧课堂的理念,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让他们自行开展预习活动,并能高效地总结教学重难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或者互动交流平台,提前将预习指导方法上传到公共平台上,供学生自行下载和阅览,并引导他们将预习方案与教材结合在一起,总结出教学中的重难点,将其他感到困惑的问题记录下来,在线上平台进行反馈,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改变。例如,在《计算机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将预习计划通过网络平台发送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的概念以及“计算机语言”的分类等基础性的内容,并初步了解设计程序语言的步骤和算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思考,从而使他们树立起自主探究的意识。
        (四)实施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化、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借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第一种,兴趣教学法。由于当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信息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借助兴趣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第二,分组教学法。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探究学习,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第三,分层教学法。主要是在具体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相应的接受能力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进而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均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融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能力以及授课教师的“教”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愿意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而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素养。另外,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入下,教师也能够实现“智慧”教与学的目标,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小云.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71.
[2]李燕.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4):166.
[5]翁锦琳、蓝良就.高中信息技术常态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626:97-98+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