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漯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漯河 462300 2.河南省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 河南漯河 462000
摘要:以河南省漯河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国民经济状况、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特点的概述,分析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制度下,供用水总量的水源变化,提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当地水资源特点的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刚性约束;产业结构
1 概述
2011年,中央以1号文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三条红线”为控制的目标责任考核逐步常态化。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三条红线”的实施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规划和调整。地表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等水资源利用问题,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将逐步解决。区域产业结构的用水与其水资源特点是否合拍,如何使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这不仅是水利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各级政府重视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省漯河市为研究对象,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2 漯河市概况
2.1社会经济
漯河市是一座以食品加工、造纸为主新兴轻工业城市,辖3区2县,总面积2694km2。位于黄淮平原,属淮河流域,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降雨适中,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2017年,全市总人口265.03万,其中城镇人口134.93万,农村人口130.10万;国民生产总值1165.20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14.80亿元、713.80亿元、336.60亿元。
2.2自然地理
漯河市位于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河南省中南部、东经113°27′~114°16′和北纬33°26′~33°59′之间;总体地势西高东低,有少量黄土岗分布;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漯河市区位优势明显,石武高铁、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等国家级交通动脉南北向穿越全境,漯阜铁路、漯宝铁路、宁洛高速东西向穿越辖区。
漯河市处于淮河豫境最大支流——颍河的中上游,河流较多;北汝河、澧河、吴公渠等河流在辖区汇入沙河、颍河。全市94.5%的面积属颍河水系,南部5.5%的面积属洪河水系。
3 漯河市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特点
3.1 水资源现状
据第二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年至2000年),漯河市水资源量为6.40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338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7765亿m3,地表地下水重复计算量0.713亿m3。漯河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42m3,亩均水资源量为267m3,约为河南省人均亩均的60%、中国人均亩均的10%,属水资源紧缺地区。
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
根据漯河市水资源公报,2010~2016年供水量情况及开发利用有如下特点:
⑴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程度较高,近7年平均开发利用量占水资源量的65.1%,已接近最大允许开发利用量。
⑵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低,近7年平均开发利用量仅占地表水资源量的24.6%。
⑶地下水开发利用已超限,近7年平均开发利用量占地下水资源量的88.7%。但随着2013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地下水压采已出现明显成效,但开发利用量仍偏高。
⑷ 从供水水源来说,主要利用地下水,平均占80.3%,地表水平均占19.7%。但从供水趋势是地表水供水量逐年增大,地下水逐年减少;已出现引水、跨流域调水供水方式。
另外,从最新的调查来看,中水利用程度在加大。目前,漯河市中水日供水量达3.5万吨。
⑸ 从用水结构来说,工农业用水量超过80%。农业、生活用水比较平稳,工业用水呈下降趋势,环境用水呈上升趋势。
4 漯河市供水水源分析及各产业用水分析
4.1 供水水源分析
漯河市现状供水水源有二类:地表水(含外调水)和地下水。
漯河市地表水主要用于工业、城镇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由于该市位于沙河下游,控制流域面积达12150km2,上游支流众多,过境水量水量较为丰富,约为当地水资源量的4倍,加之沙澧河在市区交汇,开发利用便利,给当地政府和群众造成水资源丰富的错觉。实际上,漯河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780mm,由于地处黄淮平原,径流系数小,自产水量非常有限,枯水年份或连续干旱,缺水将相当严重。漯河市上游水量较为丰富的河流均已建成大型水库(建成5座,在建1座),过境水量将减少;过境水量约60%集中在汛期,开发利用需要大型调蓄工程,而漯河市只有拦河闸坝,调节能力有限。另外,地表水由于受水质限制,可开发的用途范围有限。现状地表水资源中,澧河水是漯河市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但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已变为备用水源;沙河水主要用于工业和城镇环境用水,其它河流地表水开发利用量较低。
漯河市地下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和农村居民生活。农业灌溉主要利用浅层地下水,工业和农村居民生活主要利用中深层地下水。随着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实施,城镇工业开发利用地下水量逐年有计划递减,除城镇自来水管网不通区域,其它区域将全面压采。
另外,从最新的调查来看,漯河市对中水的开发利用已在工业、环境领域展开,目前日供水量为2.5万吨。
4.2 各产业用水分析
根据漯河市水资源公报,一、二、三产业用水分析有如下特点:
⑴ 从产值看,二产对GDP的贡献近七年平均占66.2%,是漯河市经济发展的主力。
⑵ 从用水量看,一产所占比重超过50%,二产也达46.2%,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⑶ 从万元产值用水量看,一产所占比重达83.6%,投入产出比最低,但农业作为优先保证产业,需要加强,应加大科研和节水技术研究。
⑷ 从发展趋势看,三产发展迅猛,近七年产值增加超1倍,但用水量及万元产值用水量所占比重很小,应作为优先发展行业。
5 结语 漯河市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水资源作为生产之要,对产业发展既有推动作用,又有制约作用。产业发展不仅对水量有需求,对水质也有要求。在制定产业规划时,要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进行科学规划。就漯河市的水资源现状来说,应考虑以下方面:
⑴ 农业方面,占水资源利用量比重较大。主要利用地下水,应考虑作物使用化肥数量问题,调整产业结构以减少面源污染为方向,以发展灌溉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进而减少用水量为目的。
⑵ 工业方面,也是水资源利用量较大行业。主要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用水量应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优先发展低用水行业。对于高耗水企业的审批、扩建要进行水资源认证,对于高污染企业要关停,做到既要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又要强化保护有限水资源,实现工业的持续发展、水资源效益最大化。
⑶ 第三产业,主要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虽然用水量较小,但应加强监管。主要应加强自备井计量和深层地下水开采量控制。
自最严格水资源制度实施以来,“三条红线”的制定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有了明确的界定,对产业结构发展有了约束。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区域水资源现状,还需要政府主导牵头,多部门协作,共同制定详细科学规划,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琳琳,贾春兰.新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