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
身份证号码:45220119830426****
摘要: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人们生存的基本条件受到威胁,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基于此,文章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详细探讨,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出了几点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展望
引言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宏伟工程,任重而道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再强调要节约资源,注意维护生态环境,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我国人均资源不够雄厚,地域宽广,生态环境相对薄弱,以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1生态环境的定义
生态环境包含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通常状况下所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指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之中,给人类生存带来的负反馈效应。
2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市环境污染态势严重
(1)大气环境污染严重:虽然我国大气污染近些年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冬季,雾霾天还总是会出现,这跟我国长期使用燃煤有很大关系,煤炭消耗大,导致部分地区酸雨污染严重,尤以西南和东南部酸雨区最为突出。(2)水环境污染呈现恶化:全国各大河流湖泊有近半数受到严重污染,将近90%的城市水质超标,几千公里河段内的鱼类几乎全部灭绝,百分之五十左右的中小河流不满足渔业水质标准,每年的污染死鱼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四亿元之多,严重威胁到了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利益。(3)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依然严重:城市道路噪声污染严重,且很多城市呈现恶化态势,据相关数据监测,大多数城市噪声声级超标,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在噪声污染环境下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环境中,还存在另一大污染现象,就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每年都在以两千万吨的速度快速增长着,极大的威胁着城市居民生存健康,且城市垃圾也在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增加着,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理很有可能出现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
2.2生态保护技术落后
生态保护需要高水平技术支持。但目前我国生态保护技术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生态保护技术要求。总的来讲,在我国,不管是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生产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都和国外很多国家之间有着一定的差距,无法结合当前状况,控制好环境污染,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技术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而对于从发达国家引进生态保护核心技术又具有很大的难度,对环境保护技术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3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乏明确的权责划分和统一的协调机制
我国自80年代开始就已经针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上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我国现阶段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仍然存在着诸多空白、重叠和冲突之处。例如:我国的《森林法》中对于森林采伐量的控制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却未能明确指出大面积森林的生态环境的防治与评价措施。再比如:渔业主管部门通常需要同时负责水产资源的保护以及渔业生产的管理工作,进而造成的主管部门的经营权与行政权重叠的现象,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不合理情况。我国在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工作中,往往未能依据资源分布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而导致我国原本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进一步加深,且生态环境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相背离。
此外,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占用率普遍较低,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又存在不合理现象,加剧了人口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3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3.1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有相关的法律作为基础,才能更加有效的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在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环境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一是做好立法方面的完善,要积极并大力的对有害的物质进行有效管理,并针对于这方面做好法律法规的纳入;二是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机制进行完善,在相关法律中要明确的规定,如果在工作中出现工作怠慢、不负责的状况应该要承担怎样的后果,并在此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三是完善相关的监督制度,并严格的执行其权力。
3.2确保公众参与制度化、信息公开化
人们群众是环境保护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离不开群众的力量,我国之所以多年来环保成效不高,很大程度上与人民群众参与权利得不到保障有关系,因此国家应当保障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将其制度化,号召群众的力量,监督检举各种环境破坏行为,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监督作用。其次,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个关键条件就是,环境信息要实现公开化、透明化,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一个现代化国家要落实的基本原则,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信息有知情权,相关部门切勿自说自话,要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3.3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势必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阻碍国家的整体发展。因此,国家需要保证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多,且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率较低,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仍然采用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发展经济,那么将会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未来发展阶段,国家需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重点,实现经济的有效性利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在此过程中,需要利用物质的循环方式发展经济,使经济的循环发展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模式保持一致,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许多西方国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上已经相当成熟,因此,国家在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并以一些生态园作为试验区来逐步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高效方法,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开发与利用新能源,从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
结语
总的来讲,环境保护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涉及千万人民的生活和利益,涉及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需要完善各种机制,并统一调整,努力形成政府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以及各企业的统一监督管理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潘胜强,彭玮蔚.践行最严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N].长沙晚报,2019-11-21(003).
[2]曾世东.钦州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N].钦州日报,2019-11-19(002).
[3]龚天平,刘潜.我国生态治理中的国内环境正义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06):14-21+172.
[4]曲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藏[N].西藏日报(汉),2019-11-07(001).
[5]庾东明.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探讨[J].清洗世界,2019,35(1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