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华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东公司 ?上海市 ?200135
摘要:当前,建筑工程发展迅速。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导致建筑施工必须采取其他技术对混凝土裂缝问题进行补救,而后浇带就是诸多技术中较为有效的一种补救技术。后浇带会因建筑施工与裂缝情况产生不同类型,所以,如果建筑施工不够了解后浇带技术,就容易在实际应用中使用不适合的类型,这样建筑施工就无法通过后浇带对裂缝展开切实处理,建筑施工质量也会缺少相应保障。因此,现阶段在建筑施工中使用后浇带之前,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逐渐成为首要的分析对象。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施工技术
引言
裂缝一般是由于混凝土受到不同温度的影响,导致出现不同程度收缩膨胀,从而形成裂缝。越来越多的施工人员把后浇带的技术运用到其中,一般在建设时都会在墙体、底板、桥梁部分留出一些合理的部分,在这些出现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进行填充混凝土。但是要注意根据结构的不同来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浇筑,同时也要在时间上做好控制,防止因施工时间的差异而造成新裂缝的出现。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施工,才能保障裂缝修补的效率,从而保证建筑施工的完整性。
1后浇带的使用意义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也更加复杂,结构材料表现出高强化的特征,也出现了大量超厚、超宽大型建筑。针对此类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变形缝,以释放由于变形效应而引起的能量,避免建筑出现裂缝,但是,如果设置变形缝,会给结构的防风、防水、保温等造成问题,在地震因素的影响下,很可能会破坏变形缝的两端结构,从而影响结构的整体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施工期间保留临时性变形缝,这就是后浇带,根据后浇带的作用,包括三种类型,即沉降式后浇带、温度后浇带与收缩后浇带。后浇带的原理是“抗放兼施,先放后抗”,混凝土结构对于温度应力的影响只是集中在一定长度范围内,在超过这个范围之后,温度应力的影响就会减小,为了避免混凝土结构开裂,需要尽可能减小伸缩缝的设置,并降低温度收缩应力对结构抗裂造成的不利影响。一般情况下,结构的收缩沉降变形都是出现在施工阶段中,施工完毕后,温差与收缩变形就会减小,这就会导致结构出现裂缝活动期,尤其是在施工条件和养护条件多变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早期裂缝的出现,降低温度收缩应力,那么,需要将结构总温度收缩变形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在温度收缩变形时,需要将超长混凝土划分为不同的小段进行分段施工,避免各段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在结构释放后的温度收缩变形后,就需要将各个小段浇筑成一个整体,共同承担温度收缩变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裂缝,也取消了伸缩缝,不会对建筑物带来过大的影响。
2建筑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分析
2.1设置合理的宽度和间距
为了保证建筑施工中应用后浇带技术,必须保证后浇带在建筑施工结构中的整体性,但是这并不是切割建筑施工结构整体为相互之间没有关系的模块。对于一些没有超出22层建筑的高楼,需要保证受力效应的钢筋不能够被断开、切割,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施工结构具有一个良好的整体性,进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中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保证钢筋不易断开、切割,就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楼板由于两头过大受力而导致结构下垂弯曲。如果建筑施工具有施工图纸,那么接下来的施工应当根据相应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对于施工图纸构建的间距,在实际的施工中不需要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其施工间距应当保证不少于40cm,并且间距的选择应当根据施工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
2.2后浇带的具体施工过程
一旦规划了后浇带的宽度和位置,就可以在主建筑物沉降完成后再进行沉降后浇带的具体施工。
施工人员必须重新对后浇带结构内部进行清理,对于散落或粘结在里面的钢筋头、碎石及混凝土碎渣应进行仔细清洗。随后,混凝土在后浇带附近需要被重新进行淋水湿润,主要是两个位于后浇带侧面位置的部分。先前已经解释了材料的选择,即补偿收缩混凝土——比原混凝土提个一个强度等级。接下来,施工人员必须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板块规划,并根据图纸插入钢筋和栅格。其次,是在进行后浇带浇灌时,需要使用搅拌充分的混凝土,不得使用和易性不要的原材料。此外,在浇注过程中,不能破坏网格的架设。后浇带的结构施工应当遵循热膨胀和冷收缩的原理,并且还具有相对明显的温度限制。作为一般规则,当温度适中且较低时,方可进行施工工作,并且不要在后浇带上停滞太长时间,否则混凝土会因时间过长导致破裂并形成不规则裂缝。
2.3挑选材料
由于在开展后浇带施工前需要将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部位彻底清理,将残留在裂缝中的积水彻底清除,并保证后浇带构件在24h内处于湿润状态。所以,在挑选后浇带施工材料时,必须选择不具备任何收缩效果的混凝土,以及膨胀类型的水泥,或是选择普通水泥,但需要在其中配备适量的外加剂。而且为了保证后浇带的实际强度高于混凝土结构,可以在开始施工前适当添加减水剂,这样后浇带的整体强度就会大幅提升。
2.4浇筑混凝土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施工方案来实行,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每层的浇筑高度要根据结构特点和钢筋的疏密程度来决定。如果在浇筑的过程中出现必须间歇的情况时,首先是尽可能的缩短间歇的时间,其次应该在上一层混凝土结固之前,把下一层的混凝土浇筑完成。在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时刻观察模板、钢筋、孔洞、埋件是否出现错位移动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立即停止浇筑,并争取在混凝土结固前修复完成。浇筑可分为柱浇筑、梁板浇筑、楼梯浇筑这三大板块,每一个板块的施工方法都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在柱浇筑之前需要在底部先填充6~8厘米厚的混凝土,在浇筑一层混凝土时都需要进行振捣,一般选择插入式的振捣器来操作,注意每一层的厚度都不能超过50厘米,并且在振捣的过程中不得触碰到钢筋和埋件。不同柱高选用的方法也不一样,3米以内的可以直接浇筑,超过3米的则需采用串筒分段浇筑。梁板浇筑主要是采用“赶浆法”,楼梯浇筑主要是让混凝土自上而下的浇筑。
结语
总之,后浇带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后浇带在实际操作中较为简单,应用效果十分理想,完全可以确保建筑施工达到预计标准。因此,如今在实际应用后浇带技术时,必须做好后浇带定义、分类及对工程的了解工作,这样才能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类型的后浇带技术。在开始后浇带施工时,需要注重确定时间、挑选材料及开始浇筑等技术;在开始安设后浇带时,需要注意确定安设距离、明确安设位置及控制安设宽度等策略,这样才能将后浇带的功能作用发挥出来,为提升建筑施工整体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克昌.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9(5).
[2]李文书.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2).
[3]高承川.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大科技,2019(44).
[4]王磊.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精品,2019(5).
[5]欧宗瑞.建筑工程施工后浇带技术探讨[J].智能城市,2019,509:117-118.
[6]孙晓莉.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9,409:67-68.
[7]况勋华.浅谈后浇带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8,0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