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视域下开州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杨丽
[导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发展的观点,揭示的城乡从分离到融合的理论。
        中共重庆市开州区委党校  重庆开州  405499
        摘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发展的观点,揭示的城乡从分离到融合的理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总纲领,是化解三农难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不仅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更指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提质增效促产业振兴;留人育人促人才振兴;“破立兴”促文化振兴;保护环境促生态振兴;党建引领促组织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发展的观点,揭示的城乡从分离到融合的理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总纲领,是化解三农难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不仅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更指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提质增效促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基础。一是要注重提升产品质量。现阶段,农产品供给方面的主要矛盾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为此,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做到靠品种立足、靠品质争先、靠品牌取胜。着力调结构,创品牌,开展采摘体验活动,丰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离城区最近的高品质休闲体验基地,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成开州家喻户晓的特色农产品。二是夯实集体经济基础。转变群众“小富即安”思想,通过院坝会、群众会、宣讲会、农民讲习所等方式,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根植于群众心中,进一步激发群众积极性。要发挥市场作用,强化股份制这个纽带,推进要素股份合作,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等要素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让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加快促进产旅融合。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集美丽乡村、农业产业化、观光休憩、度假养生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四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智慧商圈,积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壮大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等新兴产业,鼓励传统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推进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建设,畅通城乡商贸物流通道,促进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的高效衔接,实现乡镇物流配送全覆盖。
        二、留人育人促人才振兴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制度及配套政策,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培育李子、柑橘等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龙头企业骨干,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加大专技人才培养。挖掘盘活“三农”领域专业人才资源,加大职业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力度,利用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优化人员配置,打造一支热爱乡村、精通业务、结构合理的乡村专业人才队伍。三是推进人才返乡创业。通过以产业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以返乡人才发展壮大产业,将产业培育与人才培育相结合,推动产业与人才融合的良性循环。四是加强乡村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持续优化基层农业机构人员,鼓励教育、卫生、医疗、科技、文化等各类人才到基层服务,落实待遇、感情、事业“三留人”,培育“一懂两爱”干部队伍。
        三、“破立兴”促文化振兴
        当前乡村文化衰退、陋习难除问题日益突出,是必须根治的顽疾。

一要勇于“破”陋习。紧盯基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互相攀比、借机敛财等不正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走在前列,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社情民意的建言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让新观念、新规则入耳入脑入心,带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二要敢于“立”新风。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以“诚、孝、俭、勤、善、和”为主要内容,坚持正面引领、典型示范、持续深化、整体提升,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以“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进行约束,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思想,形成“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三要善于“兴”文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动文化下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乡土文化保护传承,把传统乡土文化的根留在农村,推动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风采要深度挖掘文化精髓,留住乡土文化根脉。
        四、保护环境促生态振兴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营造宜居宜业宜游“三宜”环境,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是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上精准发力,补短板、谋长远、重潜绩、压茬干,保护好美丽山水田园,让自然与人、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真正让农村美丽起来、河水干净起来,空气清新起来。三是抓住绿色发展根本,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村政策支持体系,发展绿色产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业态培育有机结合,让农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
        五、党建引领促组织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一是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切实发挥“领头雁”效应,要大胆从外出人员中引、退休人员中请、优秀大学生中选,不拘一格选任支部书记,规范化开展党内组织生活,注重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党员思想认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的组织地位。二是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坚持党建高位统筹,从思想、政治、文化等多维度入手,采用宣讲、知识讲座、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全方位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愿和本领。三要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以党建为统领,加大普法宣传力度,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村民在寓教于乐中提高法律意识。要大力发展培育“法律明白人”、群众调解员等群众性法治力量,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夯实乡村治理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关键与路径[J]. 陈丹,张越.宏观经济管理.2019(01)
        [2]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与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路径[J].张晖.学术交流.2018(12)
        [3]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与时代背景[J]. 罗家为,谈慧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05)
        [4]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J]. 董建华.经济研究导刊.2018(27)
        作者简介:杨丽(1990.01月)女,万州人汉族本科学历,法学学士,职称:助理讲师 ,工作单位:中共重庆市开州区委党校,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