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路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摘要:根据国家交通部提供的数据,2019年,我国公路总里程高达501.23万公里,同比增长16.60万公里,公路分布密度达到52.21公里/百平方公里。为进一步提升公路施工建设成效,促进公路网络的逐步完善与健全,施工企业在进行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系列手段,有效应对软土地基等特殊的施工环境,以排除软土地基对于公路项目施工活动的负面影响,实现公路项目施工质量的提升与施工成本的管控,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公路项目软土地基处理机制。
关键词:公路工程;软土路基;处理方法
1软土路基的施工特点
1.1软土路基定义
在公路的建设工程中,软土路基常常是指在相对松软和土地含水量较多的土地进行公路软土路基建设施工。由于土地的松软与含水量的较高,导致土地本身的强度较低,从而导致路面地基的施工难度较大,由于土壤的柔软从而无法保证整个软土路基路面的工程质量。软土路基路面的土壤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空隙,其内部存在的水往往会导致植物或者植物根系的生长,导致软土路基路面的抗压能力相对很弱,其土壤的压缩性极差,导致土地的整体结构易变且无法稳定。
1.2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特点
在软土路基建设路面地基往往表现为公路的抗压能力弱,承载能力较低,易出现沉降问题。软土路基的透水能力较差,容易受到洪水和雨水的腐蚀,从而改变软土地基的原本形状。同样,其抗压能力和承载能力相对较低,导致软土地基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并且如有出现开裂和下沉等现象,会为过往的汽车行人带来安全隐患,严重时会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公路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处理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和科学的设计方案,根据公路工程的实际软土地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施工技术处理方案,确保软土地基的处理技术合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实际的处理效果,从而保证软土地基的公路工程质量,确保公路的使用安全。
2公路软土路基的处理原则
在公路软土路基处理过程中,应注意施工时间的选择,尽量避开雨季,同时按照严格的标准流程科学调配现场施工操作。对于软土路基地段的处理要更为谨慎,填埋工作和路堤规格都要有严格的要求。
软土本身是由于在水流不畅的条件下,长时间积累所形成的一种黏性软土。在具体施工时,需要结合施工情况选择合理的技术,例如针对饱和的软黏土基加固,不能用振捣和挤压,而是要通过对当地地质考察选择合理方法,同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器械的合理使用,公路整体设计也要遵循动态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做好调整,以全面围绕公路的实际情况做好软土路基处理。在围绕相关原则,秉承保证土体结构稳定,满足综合实际前提下做好相关的处理工作。目前,针对公路设计中软土路基的处理策略主要包括换填法、抛石挤淤法、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水泥搅拌桩法、反压护道法、高压旋喷桩和预应力管桩等。
3公路软土路基施工处理方案
公路软土路基施工处理环节,技术人员应当在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的引导下,借鉴过往施工经验,整合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整合优化,提升软土路基的处理效果,最大程度排除软土路基对公路施工活动的影响,促进后续公路施工活动的稳步进行。
3.1排水固结法的应用
为消除软土路基对于公路项目施工的影响,多数施工人员在进行软土路基的施工处理时,主要采用排水固结法,这种施工技术方案,操作难度相对较低,施工成本规模较小,因此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其技术原理在于,施工人员通过提前进入施工区域,掌握软土分布、厚度以及透水性等基本情况,在基础上,在软土层中设置相应的排水单元,利用这些排水单元,将软土中积累的水分快速排出到相关区域,这种排水方式,可以达到固结软土的目的,保证软土额定结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软土沉降的问题。与传统的排水系统以及加压系统有着明显的差异,排水固结法的应用方式更为多元,充分适应不同场景下的软土处理需求,以应用频率较高的堆载预压法、砂井堆载预压法为例,两种排水固结方案,不借助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实现软土内地下水的排出。以排水系统为例,在排水系统设计、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充分评估施工区域的土层特点,根据地形的变化,设置排水沟槽,通过在软土区域增加一定的外部压力,使得软土中富集的水分能够快速排出。砂井堆载法则是在堆载预压法的基础上,通过增设砂井的方式,加快整个水分排出的速度,增加软土地基的密实度,改善软土路基的承载能力。在排水固结法应用过程中,为保证实际的应用成效,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做好软土性状的勘察、记录以及评估工作,以软土的性质特点作为突破口,结合过往的有益经验,选择排水设备,设置排水结构,制定相应的排水固结施工方案。例如从过往经验来看,对软土区域预压强度、预压时间的科学调控,不仅能够提升预压施工的成效,改善排水固结效果,还可以在保证施工成效的基础上,缩短软土路基的施工周期,提升整个施工项目的效率。
3.2换填法的应用
对于部分松散的软土路基,目前主要采用换填法来进行处理。在换填施工环节,为保证换填的有效性,施工人员需要认真做好软土路基深度等参数的测算工作,通过测算掌握软土路基的分布情况,确定软土路基换填施工的工程量,通过工程量对软土路基换填施工的可行性、实用性进行评估。从过往施工经验来看,换填法施工可以大幅度提升软土路基的承载能力,有效防范软土路基沉降情况的发生。同时其与固结排水法的联合应用,能够增强软土自身的稳定性,将软土地基的冻胀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后续路面施工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换填法施工环节,施工人员除了进行软土路基深度、换填面积的测算之外,对于换填的材料,需要做好科学的选择,通常情况下,选用的换填材料应当性质稳定,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换填材料以砾类土、山皮石、块片石、碎石应用较多,效果显著。对开挖设备的数量、换填材料的运输设备做好管控,以保证软土路基换填施工活动的有序开展。换填工作完成后,需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进行压实处理,确保检测结果达到验收要求。同时做好排水设施的开挖等工作,通过在软土路基的两侧或者中间区域开挖排水沟,能够保障换填环节软土中的水分可以快速排除,针对于排水不畅的软土区域,可以采用集水坑抽水、抛石挤淤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分对于软土结构强度、稳定性的影响。
3.3挤密法的应用
挤密法在软土路基施工环节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分层填筑、分层碾压的方式,提升软土路基的密实度,在保证软土路基结构强度的同时,加速了排水速度,改善了抗剪气强度。随着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与不断发展,挤密法逐步多元,反压护道法、堆载预压法、重锤夯击法、深层拌和法等施工方案,在软土路基处理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实现软土路基施工效果的稳步提升。为确保挤密法的施工效果,施工人员需要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相关施工流程,开展相应的软土路基施工活动,以降低软土路基对于公路项目施工活动的影响。具体来看,施工人员按照施工准备-测量放样-路基填筑-沉降观测-施工平整的施工顺序,有序组织软土路基施工作业。
结束语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需要全面掌握公路软土路基的特点,以进一步加强对软土路基处理。结合地基情况、公路性质、施工条件和周围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软土路基处理方式,避免后期出现公路路基下沉和裂缝等问题,提高公路工程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温浩.公路设计中软土路基的处理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21):260-261.
[2]尤慧敏.公路设计中软土路基的处理措施[J].四川水泥,202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