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融合理念下临港新城空间营造策略——以海口市新海港临港生态新城城市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于良森
[导读] 摘要:新海港位于海口西海岸,是海口港三大港区之一,规划将建设成为海南陆岛综合交通枢纽与客运、轮渡和滚装货运中心。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新海港位于海口西海岸,是海口港三大港区之一,规划将建设成为海南陆岛综合交通枢纽与客运、轮渡和滚装货运中心。对于新海港临港新城的规划建设,不可避免的需要妥善处理港与城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建立“一套高效的疏港交通”、“一组高价值的港城核心空间”与“适应多元选择的开发单元”三大策略,促进港与城的适度分离与融合共生。
        关键词:空间营造;临港新城;城市设计
        1问题思考
        新海港位于海口西海岸,是衔接北部湾、粤港澳大城镇群的战略节点;这里,是“一带一路、三向联动”的海陆支点;这里,是“滨江滨海”大格局的西部支撑;这里,是国际旅游岛的新门户。新海港,坐拥两站两港,是琼粤两省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和重要引擎。火车、汽车、轮渡等多种交通方式在此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多元介质在此交汇,是国际旅游岛当之无愧的陆岛运输中心和客货运输主要枢纽。
       
        图1 新海港区位与海口港三大港区分工情况
        2016年8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新海港的建设提出新的总体部署,提出要以“大战略、大视野、大规划、大举措”推进新海港城区规划建设。海口市在新海港区投资近108亿元,按照“高标准、高定位、高要求”规划建设海口新海港及临港城区,力求在2018年将新海港打造成为海南陆岛综合交通枢纽,将新海临港城区打造成为海口市新的港航现代服务中心、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全域旅游集散地和精品旅游目的地,展现海南国际旅游岛“第一印象”。
        1.1规划难点一:关于交通组织和功能结构
        新海港的特殊性,在于它有跨海的人车混行、有乘坐动车和跨海过来消费的人流、也有海口市来这里消费的人流、以及过境货车的交通需求,是一个相对来讲交通流比较复杂的区域。它和上海虹桥机场最大的不同,在于虹桥机场快速转换的是空港与高铁站之间,是以人流为主要转换的枢纽。对于新海港来讲,它所承担的流线种类更多,因此本地区的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在流线的组织上要考虑过境交通、城市交通、产城交通最大程度的分离,而且对于未来出租车、社会车辆、过海车辆,以及过境的车辆,要考虑最大限度的分离和拆分。因此在交通组织上应当有专门的通道去衔接交通枢纽与G15,并且是一套相对独立循环的系统,来保证“快进快出”、“走得顺”的基本流线需求。
        1.2规划难点二:关于如何打造业态留住人
        对于新海港片区,最大的吸引点体现在旅游服务消费产品的独特性。在新海港片区内的业态,不论是免税还是娱乐,不需要复杂的业态类型,最重要的是,其具体业态的类型与水平要达到整个华南乃至全国的最高水平,才能够实现“留得住”,才能够形成首期的业态。需通过“枢纽+”的方式,构建“枢纽+免税商贸、枢纽+海空旅游、枢纽+主题游乐、枢纽+集散服务、枢纽+港航服务、枢纽+配套服务”等不同系统,才能留住人,将新海港片区打造成为港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典范。
        2设计策略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海南特色、高点定位”,突出滨海门户特色、顺应亚热带气候特征、倡导绿色生态理念,将新海港临港生态新城打造成为形成集高效率网络、超创意场所、共享智慧网络的港城融合发展示范区,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区范例。
       
        图2 总体发展策略
       
        图3 空间发展策略
        2.1发展策略
        2.1.1一套高效的疏港交通
        以枢纽和交通空间为主骨架,确保新海港片区交通“走得顺”。货流与有过境需求的客流“南进南出”,通过专用道路进行疏解;有本地消费需求的客流“东进东出”,与城市片区紧密联系,实现港城融合。通过串联的方式(结合马赛港、加莱港与赫尔辛堡港的组织经验),采取串珠状的组织方式。
        2.1.2一组高价值的港城核心空间
        充分考虑港口商业价值,在临港区域设置免税商业(相当于两个MOA【全美购物中心】,即可容纳两个世界级的商业综合体)、高端酒店(相当于三个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即可容纳三个消费型综合体酒店)、港航服务(按照一个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的规模预留)、商务服务(临港配套商务,相当于一个香港IFC商务中心)、旅游服务(相当于一个乐天世界,可容纳一个世界顶级室内主题乐园)、综合交通枢纽含边检等功能,塑造价值高地,实现融合发展。
        2.1.3适应多元选择的开发单元
        为了适应项目落地的多样性,既划定了大型单元,适应重大项目落地,又针对单元内部进行细致地块划分,适应于小型项目落地,以适应未来的多种需求。
        2.2港城融合理念
        借鉴上海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空间组织形式,在空间组织模式上采用“以港兴城、以城促港、港城融合三大策略”。首先,通过专业化港口带动发展三大城市功能板块,实现以港兴城。其次,通过生态低冲击城区开发理念支撑新一代港口建设,实现以城促港。最终,通过立体交通枢纽连接港城,实现港城融合。
       
        图4 港城融合理念
        2.3 港口城市案例分析
        2.3.1美国·波士顿港
        波士顿是美国东部最大港口城市,通过三大策略促进港区周边价值的提升:第一,大型公建投入——引入大型物流交易及会展中心,并投入资金用于道路建设;第二,高端配套植入——拓展港区高端商业、酒店服务业、金融交易等功能,结合老港区改造,建设高端金融交易中心综合体;第三,人文要素建设——公共设施人性化发展,通过重塑区域文化、美术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整体提升周边地区价值。
       
        图5 波士顿港空间场景
        2.3.2法国·马赛港
        马赛港是法国甚至地中海地区最大商业港口,通过滨海港口商业化开发来重塑港区活力:第一,通过购物中心建设——传统港口活力化发展,马赛港内部建设巨型广场,集聚免税购物、时尚餐饮等休闲服务功能吸引轮渡客群就地消费;第二,航运总部入驻——运输业务商务化发展,港区外第一价值界面有大量航运公司入驻,促使港区业务向商务流通发展,同时也树立了临港形象界面;第三,公共设施布置——临港片区服务化发展,港区第三圈层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布局学校、医院、行政中心等职能,教堂、文化馆等常用设施近中心布局,全面激活新城活力。
       
        图6 马赛港空间场景
        2.3.3日本横滨·Minato Mirai 21
        日本横滨21世纪未来港是当前日本人气最高的场所之一,21世纪未来港的建设也促进了横滨向国际型城市转型:第一,未来都市建设——城市功能现代化发展,建设融合观光旅游、商务、购物、会议、展览、博物馆于一体的新城市片区综合体;第二,先进设施引入——港区设备高端化发展,从高档写字楼到国际会议中心,都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并建设具有抗震新能的救灾码头,包括在节能,环保制冷等方面采用最为先进的设施设备;第三,城市空间规划——生活出行生态化发展,港区本着“人文、环保和自然”的理念,创造既安全又舒适的有人步行空间理念,给居民和游客带来了舒适安逸的环境。
       
        图7 横滨Minato Mirai 21空间场景
        2.3.4新加坡·Marina Bay
        新加坡的Marina Bay是狮城最著名旅游度假胜地和最新的城市象征,提升了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形象:第一,旅游胜地开发——休闲娱乐多样化发展滨海湾是精心打造的旅游度假胜地,集赌场、歌剧院、科技博物馆、酒店、会展中心等于一体;第二,宜居场所引入——城市生活综合化发展,第一个引入住宅单元的滨海湾项目并建设屋顶康乐场地,建设可直达MRT和停车设施,创建真正的全天候生活方式,提升新加坡作为全球“生活、工作和娱乐综合地域”的领先地位;第三,公共空间营造——动静交通人本化发展,地铁站与公共空间滨水相结合开发,构成新加坡最大规模的“交通+公共空间”滨水环。
       
        图8 新加坡Marina Bay空间场景
        3功能体系及开发策略
        新海港依托枢纽地位及自由贸易政策优势,发展枢纽+创新消费服务、枢纽+临港金融配套、枢纽+临港旅游服务、枢纽+临港自贸平台等自贸港产业服务功能及枢纽+临港生活服务的城市服务功能。
        新海港围绕“一枢纽·三中心·两地”的定位,完善五大产业服务功能体系。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项目落地的多样性,既划定了大型单元,适应重大项目落地,又针对单元内部进行细致地块划分,适应于小型项目落地,以适应未来的多种需求。在五大产业体系基础上确定十二大实施单元,对接国家自由贸易港战略的相应职能。枢纽+创新消费服务产业包括创新旅游消费片区和精品旅游服务片区(实施单元1、2),枢纽+临港生活产业包括临港生活服务片区(实施单元3)和高端城市服务片区(实施单元4),枢纽+临港金融产业包括临港金融服务片区(实施单元5、6),枢纽+临港自贸产业以港口管理服务单元(实施单元7、8、9)和临港自贸商务片区(实施单元10、11)为主,枢纽+国际旅游产业以创新旅游片区(实施单元12)为主。
         
        图9 功能体系与实施单元划分                                           图10 核心功能分布
        4方案设计要点
        新海港临港生态新城的空间设计方案,在经过对国际招标优胜方案的分析和反思后,经历了三轮比较方案阶段。第一阶段方案注重构建港城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第二阶段方案注重传承中国古代营城基因来组织特色空间格局。第三阶段方案为综合性方案,注重从三个方面营造临港新城空间模式——即一套高效的疏港交通、一组高价值的港城核心空间与适应多元选择的开发单元,同时通过打造突出滨海韵律感的“内外双望”的空间组织模式。第一,从海上看突出空间韵律感——港城核心空间的标志性塔楼金融商务中心高度为150m,其余建筑控制在40-80m之间,在滨海大道形成标志性建筑群,向两侧逐级跌落,形成港区独特的滨海天际线;第二,体现内外双望的港城形象——港城核心空间的制高点为150m,分别向内外叠落,形成望城和望海的港城形象。
       
        图11 空间场景空间组织模式
       
        图12 新海港片区滨海天际线
       
        图13 新海港片区港城天际线
       
        图14 新海港临港新城整体鸟瞰图
        5 空间管控——“一单元三导则”
        通过“法定图则”、“城市设计导则”、“地下空间导则”对实施单元进行控制与引导,形成“一单元三导则”的空间管控形式促进规划实施。
       
        图15 一单元三导则管控形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