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小艳
北京北亚骨科医院 北京 102445
摘要:目的:分析在重型颅脑损伤患后护理中应用肠内营养护理的有效性。方法:遴选我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治疗的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主体实施分析,研究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组别是参照组和实验组,各组纳入53例。在护理过程中,参照组接受肠外营养护理指引,实验组接受肠内营养护理指引,评价两组护理效果、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参照组数据相对比,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较高,TP、TF、ALB、PA水平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实施肠内营养护理指引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营养状态,且基本不会造成不良反应,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肠内营养护理指引;重型颅脑损伤;有效性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损伤类型,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颅脑组织受直接或者间接暴力冲击,进而发生中枢神经损伤、意识障碍等情况,可导致患者丧失自主进食能力。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情进展加快,且疾病变化快,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早期多处于昏迷状态,患者胃肠功能失调,极易出现营养不良情况。营养不良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影响疾病康复,因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与护理期间,还应注意给予营养支持,有效改善营养状态,对改善预后疾病重要作用[1]。本文实施对照研究,选择医院治疗的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主体实施,重点探讨了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情况,详细内容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是我院确诊、治疗的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间为2018年7月-2020年7月,运用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包括实验组、参照组,各纳入53例。参照组男女比29:24;年龄是23-79岁,均值为(51.05±3.45)岁;交通事故致伤23例,高空坠落致伤17例,跌倒致伤9例,其他原因4例。实验组男女比为28:25;年龄是5-77岁,均值为(51.04±3.81)岁;交通事故致伤24例,高空坠落致伤18例,跌倒致伤8例,其他原因3例。对比组间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价值,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护理指引,静脉补充微量元素、矿物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等,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连续治疗7天。
研究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护理指引,经鼻胃管滴注肠内营养液,所用肠内营养液为百普力(H20020285,误吸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初始剂量是500kcal,控制滴入速度是30ml/h,温度为36℃,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节滴速,最快不可超过150ml/h,连续治疗7天[2]。
1.3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两组患者病情稳定,临床症状消失,营养状态正常,为显效标准;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临床症状改善,营养状态改善,为有效标准;上述指标均未实现,为无效标准。
营养状态:检测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营养状态,主要指标是TP(总蛋白)、TF(转铁蛋白)、ALB(清蛋白)、PA(前清蛋白),均抽取3ml静脉血后以溴甲酚绿法进行测定。
不良反应情况:记录患者在护理期间是否发生导管堵塞、腹泻、食物反流情况,对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4.0软件对于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实施分析,计量资料与正态分布相符合,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n/(%)]”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护理效果分析
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详细数据见表1分析。
.png)
2.2营养状态分析
参照组与实验组间的PATP、ALB、TF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水平较高,P<0.05,比较数据见表2分析。
.png)
2.3不良反应分析
实验组发生1例腹泻,1例导管堵塞,发生率是3.77%,参照组发生3例腹泻,2例导管堵塞,3例食物反流,发生率是15.09%,组间存在差异(=3.9750,P=0.0461),P<0.05。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损伤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业、建筑业与工业的不断发生,该疾病发生率显著升高,且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是造成40岁以下人去脑死亡的主要、特殊原因[3]。发生重型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的状态,若未及时进行干预,可直造成营养不良,进而影响治疗效果[4]。
临床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包括肠内营养与场外营养两种,长时间采取肠外营养支持时,可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造成影响,导致细菌异位,进而提升感染风险。肠外营养还可影响营养酶洗活性,造成胃肠功能萎缩,且不良反应较多[5]。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时,能够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接触,可逆转黏膜损伤情况,进而改善肠道壁的屏障功能及结构。因此,肠内营养护理指引下,可显著提高患者营养状态,改善免疫力,进而促进疾病恢复[6]。
综上所述,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实施肠内营养护理指引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营养状态,且基本不会造成不良反应,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晓露.高压氧综合护理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24):64-65.
[2]周兰,周晓飞,俞萍.早期虚拟现实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22):3412-3415.
[3]李静.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及肢体功能训练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1):170-1106.
[4]王丽.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8):220-221.
[5]贾春燕,卢放,池礼捷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序贯式营养治疗与单纯肠内营养在护理中的运用对比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0,28(S1):222-223.
[6]王静,史秀凤,孙秀娥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应用与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20,33(07):1003-1005.
作者简介:郝小艳,女,1994年12月生,山西吕梁人,大专学历 职称: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