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   作者:管玲
[导读]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
        管玲
        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247000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方法:从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我院精神科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位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实验组,进行风险管理,B组为参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工作。结果:实行风险管理的A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实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精神科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工作有良好的效果。
摘要:风险管理;精神病人;安全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广泛活跃于新闻报道上,人民的精神状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专注,精神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患者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时可能就会导致精神病的发生,出现异于常人的发言、行为、逻辑、意识等,严重影响自己及周围人的生活状态,严重时甚至会伤害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针对精神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后期护理为主,心理科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诊治的一门学科,对患者的临床护理也是精神科的日常工作之一,由于精神病涉及群体广泛,症状也呈现较大的差异化,部分精神病患者由于缺乏自主意识很容易做出出乎意料的行为,造成对病人本身及医院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精神科护理安全工作是精神科医护人员一直以来讨论的重点,是对患者及自身负责任的体现。本文主要讲诉通过实验对比后风险管理对精神科护理安全工作的作用和体会[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入院患者中选取100名患者,在经过家属同意后实行分组实验,其中A组50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27人,B组50人,其中男性26人,女性24人,两组患者年龄均在35到50之间。对A组患者实行风险管理,B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工作。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程度、性别等不存在较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A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中进行风险管理评估,B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具体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如下:
        1.健全患者资料:与患者家人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患者生活习惯、药物或者食物等不良反应并做记录,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以完善,了解患者情感敏感点并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
        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从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中挑选进入风险管理小组,并设置组长及成员,具体分配工作内容,在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解后,根据护理人员专业性以及病人的症状情况进行匹配,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护理人员的能力方向,差异化服务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同时在每日工作完成后统一填报风险评估表,记录每日的患者恢复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3.病房管理:针对症状程度不同的患者,进行房间分配,严格禁止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进行单独居住,同时应该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控制病人携带或者私藏危险物品,必要时需要进行行为限制,医护人员也要加强病房的巡逻工作,尤其是对于重症病人的监护[2]。
        4.风险评估: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每日的风险评估报表,预测病人的病情走向以及风险因素,针对风险因素做好风险评估,对轻度风险因素做好病人安抚工作,高度风险因素就要完善对病人的监护工作甚至进行隔离安置,具体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做好防范措施保证病房、病人、医护人员的安全[3]。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系统软件分析而成,A组与B组患者护理效果用T进行检验,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护理风险风险发生率   
        实验结束后发现两组患者在风险事件的发生次数上具有明显差异,发生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对比护理满意度
        实验结束后,A组由于风险事件控制更好获得了更高的满意度评价,B组则较少,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精神科患者的护理安全工作一直是临床上重点讨论问题,精神病人由于症状具有多样性,病情发展程度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难以做到病人的集中统一治疗,所以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较多的不可控因素导致临床风险事件的发生。精神病患者较普通患者属于特殊群体,所以在本次试验中,主要采用了增加对患者的风险管理进行降低精神科临床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结合常规基础护理模式,在药物治疗、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增加对患者的日常风险评估,通过患者的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表现,预测可能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再通过差异化护理,对风险较大的患者进行行为管控,重点监测等,对风险较小的患者进行观察护理、心理开导等,在有限的医护资源的配置下,实现合理分配[4]。同时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性也是一次挑战,能够敏感的感知到患者情绪、行为的变化等,并及时有效的制定防范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患者、医护人员、医院造成损失。本次实验结果证明,在精神科患者的临床安全护理工作中增加风险管理能有有效的降低风险时间的发生率,同时对获取患者及家人的信任增加护理满意度也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以及在风险管理中,医护人员对于护理工作的认识以及护理能力的提高也发挥着巨大价值[5]。
        
        参考文献
        [1]邵燕南,耿玲珑,单建华.探析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的作用[J].心理月刊,2020,15(13):103.
        [2]金花,浦熙宸.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的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1):174.
        [3]柏海丽.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9):172-173.
        [4]于丽萍.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8):182.
        [5]严秋永,陈韶如,张志琼.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效果与体会[J].心理月刊,2019,14(15):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