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   王莉,王伟   
[导读] 在此之前,就需要正确看待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去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
        王莉,王伟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天津300200
        摘要: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会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主导,这样片面的水利工程建设价值观显然与当前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政策号召是相互违背的,因此在实际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外,还需要关注生态效益。在此之前,就需要正确看待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去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
        1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水利水电工程对区域水质条件产生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涉及到对规划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果不能做到合理的建设和规划,将会对区域水质产生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或多或少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这就要求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做好警惕工作。比如说有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主要目的就是储存洪水,那么就要求在有洪涝灾害期和无洪涝灾害期做好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无洪涝灾害期需要适当采取截流方式,这要要求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提前进行勘察和预测,做好水流的速度的控制工作以及预测好水流在水道中的停留时间,从而使得该水利水电工程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另外,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还需要考虑悬浮物沉降的问题,如果悬浮物沉降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河流对污染物的排散能力,从而为区域水质条件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发生河水富养化的情况,就可能造成水中大量生物死亡,水体浑浊的问题也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不能将这些问题考虑在内,最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2水利水电工程对地质土壤条件造成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如果是大型的水库的建设,就需要考虑水库建设会对地壳造成巨大的压力影响。如果没有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就有可能对当地的居民产生影响。一方面,蓄水期的大型水库的水位会上升,如果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造成了地形结构以及土壤成分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也会增加该地区滑坡和塌方事故的几率。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会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从而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1.3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一方面,良好的水质条件和地质土壤条件是生物资源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它们对于各类生命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旦水质条件和地质土壤条件遭到了破环,必定影响着生物资源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破坏了生物的居住地,这就导致很多生物无法获得健康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得生物的种类以及数量都面临着大幅度减少的情况。另外,一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无法预估的,一旦周围环境被破环,修复起来就十分繁杂,也为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
        1.4水利水电工程其他环境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对施工场地进行改造,相关的施工材料和修建也会使原有地貌发生变化。此外,在修建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噪音以及污水,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水利工程施工量大,施工面积广、作业时间常,也会对交通形成阻碍,影响人们出行。
        2水利工程建设中提升生态效益的策略
        2.1形成较好的水土保持意识
        水利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一旦施工发生水土流失现象,不仅会导致耕地减少、土地退化,而且会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造成河道堵塞,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土壤侵蚀增加。因此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特别关注水土流失问题,提高综合保护意识,进而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合理化发展,让水利工程建设的价值更加突出。


        2.2做好整体规划
        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有全局性的调度和控制,总体规划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工期和质量,一个好的水利工程能够较好地利用水资源,给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整体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内容,要切实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这样才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产生持续影响。
        2.3树立绿色建筑价值观,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发展
        其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将绿色建筑价值观,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等理论融入进去,确保实际的水利工程的参与者和施工者能够正确看待实际绿色建筑的价值,并且知道如何依照对应的要求和规范去做好实际的施工工作。比如施工人员了解到在实际施工中不要捕杀施工区域内的动物,懂得积极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案,确保施工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二,建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巡查制度,检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果有,就需要进行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对应施工行为可以得到迅速的矫正。其三,在水利工程施工任务完成之后,还需要对于植被系统进行调研,能够修复的要尽可能的去进行修复,由此确保实际的施工行为与生态效益之间能够朝着和谐的方向进展。
        2.4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各个环节中去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就需要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就是将环境保护理念渗透到实际每个环节中去,这样确保实际的环保效益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此历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在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要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植被系统,水文系统,气候系统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和谐发展为基准,处理好原来生态系统保护与施工行为之间的关系,确保给出的施工方案是生态破坏最小的方案;在实际水利工程材料选择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使用环保性的材料和设备[5],引入环保性的技术,这样就不会对于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造成干扰,也不会对于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造成不良影响;在实际水利工程完成的时候,还需要积极建立完善的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确保可以对于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跟踪,做好适当的评价,依照实际的评价找到不良影响节点,在此基础上迅速采取措施去改善,这样就可以将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2.5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第一,应遵循“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构建耕地保护、迁地保护等生态补偿机制,其中,需要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以及范围,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收取环境保护补偿金;第二,在城镇化建设中,将脱贫致富、移民安置与其结合起来,不能因为搬迁而降低移民的生活水平。
        2.6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构建科学与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估机制是必要的,这对缓解与改善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影响评估机制,除了可以了解对周围水质、土质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能评估该区域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造成的影响。
        2.7增强法律约束及政府管理责任
        首先,应严格遵循保护环境的优先原则,合理规划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通过构建法治保障增强法律约束,改变“批小建大”、“先建后批”的无序开发现象。其次,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督管理责任,确保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合理性,只有充分论证地质灾害,才能正式进行开工建设。最后,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督促监管部门及施工方做好施工管理工作,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
        总之,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积极影响,但也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不断优化和改善施工方案,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进而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隋福杰,杜政波,贾庆艳.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农技服务,2016(10).
        [2]胡亲玲.水利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思考[J].科技风,2019(16).
        [3]刘春福.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河南科技,2017(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