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夏热冬暖地区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6期   作者:郭阳
[导读]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住宅建设的侧重点亦开始发生变化,农民的关注点也由以往注重外在形象等为主体向以住宅内在质量等重点的转变。

        郭阳
        (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自治区南宁市    530100)
        摘要: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住宅建设的侧重点亦开始发生变化,农民的关注点也由以往注重外在形象等为主体向以住宅内在质量等重点的转变。提高农村住宅的内涵建设,需要合理组织统一有序的村庄规划、功能齐全的布局设计以及科学适用的建房技术等,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住宅,走一条健康发展的农村住宅建设道路。
关键词:夏热冬冷地区;农村住宅建设;问题;对策
0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以整治村容,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为特征的农村住宅建设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符合区域气候特征、体现农村特点、发扬农村传统、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新型村落。这些“农村”建设工程的开展,对农村住宅建设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当前农村住宅建设中过于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而忽视了其内在居住品质提高的弊端。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村落空间形式、环境创造等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忽略了总体布局形式对单体住宅的舒适性影响;
        2)缺少对农民生产生活行为模式的深入探讨,试图以一种或数种固定房型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3)忽视不同地区的农村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经济状况等的巨大差异,没有因地制宜地采取与农村住宅相对应的低成本建造技术,而是试图采取城镇住宅的建造技术来解决农村的问题。
1 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住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村落总体布局、住宅平面布局形式以及外围护结构等方面。同时,由于农村农村住宅的建设工作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农村住宅的舒适性研究,更需要分析当地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众多影响因素。
        1)村落总体布局方面。我国大部分村庄的整体布局方式基本上是随着居民的不断加入而以扩散型的发展模式为主。由于缺乏整体的村庄规划,其总体布局多以单体独立式住宅为单元组成的村落为主,主要有散点式、线条式、散射式以及沿道路、河流、湖泊等发展的带状式等布局模式。
        2)平面形式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住宅的平面布局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农村住宅中几乎没有独立的厨卫功能房间和储藏间,住宅仅仅解决的是生存问题;20世纪末的农村已经出现了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储藏室等功能分区比较明确的现代住宅,但卫生间仍以旱厕为主、厨房独立于整体居住区外等、住宅缺乏各功能房间的整体联系性;近十多年的发展,在借鉴城镇居住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农村住宅急需解决的部分问题,如厨房、卫生间的合理布置,老人和儿童房的特殊安置等,平面布局形式也渐趋成熟。但同时也存在较多的不合理现象,如住宅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各功能房间面积不断盲目加大,空置房间不断增多。
        3)外围护结构方面。农村住宅在改革开放前以土坯房、石砌房等为主,到20世纪末时以大量的砖木结构瓦房和少量的砖混结构平房为主,再到现阶段的砖混结构或者简单的框架多层住宅,大部分农村住宅的更新换代周期也由改革开放前的30年缩短到10年左右。砖混结构住宅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如居住面积的增加,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等。但是,由于砖混结构住宅的隔热保温性能较差,致使住宅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夏季室内过热、冬季室内过冷等。
        4)标准规范方面。

在农村住宅建设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缺少相对应的技术标准以及农民传统思想的禁锢等,产生了较多不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住宅样式,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盲目认为城市就是先进、农村即为落后,在住宅维护和重建时会优先选择接近城市风格的别墅式房屋;第二,传统住宅的生活设施比较落后,在水电供应、卫生设施、照明采光等配套生活设施方面有较大缺陷,致使生活极为不便,村民从改善生活质量的角度考虑,希望向城市的发展模式靠拢;第三,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长时间的城市工作环境使其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返回农村生活后直接照搬城市的建筑形式。
        5)风俗文化方面。有些农村居民的盲目攀比心理比较严重,不考虑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需求,虽然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效益。还有些农村居民一味追求房屋整体面积大、层数高,致使后期的房屋利用率极低,不仅浪费资金,更影响住宅的内涵,也影响外观。
2 农村住宅建设的对策
        1)村落整体布局方面。村落是在长期的发展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空间格局等的具体承载者。因地区、文化、气候以及微环境等的不同,使农村地区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村落形态。传统的村落形态不单单是居民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和文化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
        2)建筑形式方面。农村住宅的特殊性使其要兼顾生活和生产两个方面的功能。现代农村住宅实现了生产和生活功能空间的分离,不仅是对农村住宅传统格局的突破,而且也改善了部分居住空间,更方便了农民的家庭式生产活动。因此,合理组织各功能房间对住宅舒适度的提高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布局良好的住宅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并改造局部环境,使之合理地为农民服务。
        3)建筑技术方面。屋顶的热工性能是室内外热量交换的一个传递途径,是影响室内热舒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现阶段部分农村地区常见的隔热保温屋面主要有双层通风屋面、阁楼屋面、蓄水屋面、种植屋面等诸多形式。提高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是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主要措施之一;具有良好热工性能的墙体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热作用,能够抑制墙体升温过快,增加夏季室内舒适度,同时,也可以使室内维持较小的温差变化,降低冬季的采暖能耗;科学合理地选择外窗对农村住宅的影响深远,不仅可以增加整个建筑的美观性,更能降低住宅的能耗,改善住宅的舒适性。
        4)标准规范方面。在国家农村建设政策的指导下,各个省市等都制定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例如,湖南省《关于加强农村建房管理的通知》,河南省《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等。规范农村住宅建设,提高住宅内涵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应当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设计适合农民实际需求的舒适性农村住宅。改善农村住宅的舒适性必须以农村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建筑技术、建筑形式以及经济水平等为基础,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创新型途径来改善农村住宅的居住质量。
        5)风俗文化方面。农村居民应积极更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摒弃不健康的建房思想和居住思维。同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建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房屋。
3 结论
        农村住宅的内涵工程建设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要做好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广大的农村住宅建设活动参与者长期的共同努力。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农村住宅的方案优选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农村住宅内涵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使农村住宅的建设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1]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2]高洪俊等.农村建设中节能住宅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25(4):23-24.
[3][3]齐益群.农村住宅节能改造浅析[J].管理观察.2011(2):145-146.
作者简介:郭阳(1988.02--)男,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测绘安全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讲师。
科研项目名称: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农村住宅被动式建筑技术研究
科研项目编号:2019KY1625
科研项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科研项目类型: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中青年基础能力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