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华杰
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00086
摘要:随着新时期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建设水平,技术人员要重视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水平,通过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总结了具体的施工技术方案,希望分析能加强装配式建筑施工研究能力,从而为建筑事业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质量
按照建筑施工的类型进行划分,预制装配式建筑物能够有效保证整体工程建造质量,并对特定工序成本进行控制,缩短工期,提高工程安全性与可靠性,并符合生态性建设理念。预制装配式建筑是不断优化而获得的建筑模式,通过对具体施工进行调整和分析,使各工序的施工流程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当运用到工厂化的建筑结构中,能够及时消除建筑施工污染,保证施工质量并获得更高的收益。
1、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
1.1施工技术的重难点
装配式建筑要考虑设计、制造、运输和施工四个环节。
首先。按照建筑施工标准,施工团队要提前做好精度控制,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精度难以把控问题,通常是在工厂批量定制,对特定构件进行要求,然后送到指定区域完成装配,这样能保证产品设计部分符合标准要求,但还要计算预制件的运输成本,进而消除在装配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其次,施工时操作人员不能按照要求进行构建的衔接,对后续的装配建筑施工可靠性造成影响,根据特定区域的机电管线部署标准,在构建相对稳固的状态下,能够避免对内部管线造成损伤,所以要提前设定构建的安装方位,这也是相对困难的环节。
最后,集成化生产制造构件时,不能明确相应的精细化标准和标准化要求,按照规范标准执行各工序,但无法保证所出厂的构件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对工件后续使用造成影响。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并规范操作流程,对吊装构件的安全性进行防护,以消除意外风险。
1.2装配式建筑主要施工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
1.2.1吊装连接预制构件
构件预制连接方式有两种,分别为干连接与湿连接,干连结是利用螺栓通过焊接或后张预应力的方式与构件进行连接,而湿连接则是利用钢筋预制构件后浇界面连接。在干连接吊装阶段要提前将需要连接的构件吊装起来,在放到指定位置后进行紧固连接,这种连接方法可能形成缝隙,所以还需要后续完成缝隙的灌注处理,以形成相对平整的连接点。在构建施工完成后才能进行吊装任务。湿连接是在吊装施工的第1步时,将全部预构件吊装起来与干连接相比,湿连接所采取的方法为硷浇筑后安设机电装置,之后进行楼板浇筑。通过分析以上连接方式发现,两种连接方式都能够将浇筑楼板的结构进行固定,在确保上下墙板合理连接时,通过浇筑、锚筋方式使楼板强度提高,同时下方留有足够空间的活动位置,以便对地震所产生的震荡进行缓冲。
目前建筑行业通常采取螺栓和焊接两种钢件连接方式,在吊装时利用提前预埋的螺栓进行可靠连接,既可以精确位置,又能使焊接结束后的点位更加精准,在特定工序连接完成以后喷漆以增强防腐效果。
1.2.2外墙的施工技术
在外墙施工阶段,建筑团队要按设计要求完成作业,工人根据提前标注的水平标高线对楼层上部进行水平测量,依据测量结果分析实际施工与标准值是否相符,当达到标准值以后稳定PC板,利用经纬仪测量PC板的垂直度之后,完成后续构件的安装。
1.3接缝技术
按照目前科学设备的优化标准,装配式施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根据现有技术,装配式项目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有效控制质量,并维持稳定的工序流程。根据节点施工要求,现场人员能够灵活应用接缝技术应对突发状况,按施工顺序采取特定的接缝技术,合理运用干式连接和湿式连接方法,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
2、装配式建筑全过程施工技术管理实践
某装配式项目需要对11栋住宅楼进行施工,同时还要完成地下车库以及4栋区服配套楼的组件,按照住宅楼建造标准地下要预留两层,同时地上控制为6~12层。按照工程建造面积标准,楼上面积和楼下面积要严格控制配比,根据外墙、内墙板、叠合板、楼梯等装饰构件标准,每个楼层分别装配相应的结构,并确保预制率为40%,装配率为51%。
2.1 深化设计阶段
施工前要提前做好图纸设计,并模拟施工流程,对各部件拆分保存预埋方案,拼接时要严格控制连接点的安装位置,同时做进一步优化,以提升整体工程质量。准备阶段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按要求提前选定装配式外脚手架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对特定位置的连接墙设定孔洞。此项目为多层住宅,因此在满足工程需求时,要严格控制落手脚架及协调脚架的位置,以确保准确执行对应工序。
2)提前选定预制墙体支撑方案,既包含预埋螺母数量及位置,又包含楼板的叠合楼板设置要求。
3)提前选定模板支护方案,同时按照要求对模板中的节点进行标定,并在墙板留存位置。
4)提前选定叠合板和预制墙板衔接方案,预留的孔洞要画好位置,以便更好的进行衔接。
5)提前选定结构孔洞布置方案,包含每个区域的预制墙板、洞口预留位置。
6)提前选定电梯附着方案,并对孔洞位置进行计算以及预留。
7)提前按要求选择电梯附着方案。其中涵盖电梯附着方案中孔洞留存位置。
8)提前复核精装修安装点位,在要求范围内,不允许无理由开洞。
9)提前选定预构件吊装方案,对墙板吊装时,精准控制吊装位置和高度,选择合适的型号以维持质量的稳定与安全。叠板吊具安装时选择合适位置,并利用加强钢筋固定。
10)提前选择测量放线方案,按照放线的平整度和垂直度选择洞口。
11)提前制定群塔施工方案,按照塔体布置要求对塔吊的位置、型号、起重重量进行测量?,合理拆分以后将主要数据拟入外设塔吊防碰撞系统中。
12)完善图纸细则,以免出现孔洞遗漏以及偏位等问题。
2.2 构件生产及运输阶段
总包装单位按照各个构件的顺序提前制定流水段划分方案,根据方案选控吊装顺序,构建厂商对不同构件的种类、数量进行划分,同时对自身生产的具体流程和工艺方案进行调整,以满足后续的场地以及工期需求。按照目前模具加工套数的标准,有效控制整体加工工期,采取专业化审核标准后,对图纸做进一步优化,消除因模具不完整而造成的返工风险。总包单位严格执行特定审批流程,对不同构件厂执行的施工方案和计划进行查询,检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消除,让构件厂提供专用车辆对构件进行装运,控制构建分配时间,加强管控,消除错漏发风险。总包单位以及构件厂要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了解特定构件的施工进度,分析场地装卸以及存储构建是否合理,具体运输状况是否影响构件的正常使用等问题。发现问题双方第一时间协商解决,消除因构件质量而造成的工期延续问题。
2.3 现场施工阶段
2.3.1 转换层施工阶段
在对现有图纸做进一步优化以后,可以对转换层预留插筋进行核对。满足标准后,加工定位钢板。定位板安装要明确同时插筋的规格、数量、位置、高度,并与定位板安装相搭配,通过合理控制插筋深度以控制整体质量。将预留长度超过设计长度5cm左右,以消除浇筑时钢筋下移问题,从而提高浇筑效果。在混凝土完成浇筑后,指派专人进行监管,同时进行位置固定和校对,最终确定钢筋位置在标准值内。质检员要多次完成质量检测,当完成混凝土浇筑检测以后,对相应数据进行记录,同时准确测量插筋垂直度以及经度位置,消除后续吊装施工存在误差风险。从首层楼做轴线控制点并引到叠合板上,对每个墙体的定位控制线进行测量和校对,当测量的定位钢板安装精度小于2mm,整体楼层误差小于5mm时,则为标准值。多次测量校对误差较大,区域要进行记录并及时纠正,以保证整体部件的安全。
2.3.2 预制构件吊装施工阶段
吊装施工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按照施工要求完成吊装方案的拟定,合理控制吊装顺序和方式,选择恰当的吊装工艺和吊具。
第二,对塔吊钢丝绳等承载力器具进行质量检查,每次吊装完成后都需要进行后续的安全确认。
第三,安装时应需要进行叠合板安装,并严格避免进行磕碰,项目部负责人对整体的技术进行交底,同时指派专人对吊装工具进行监督,在安装人员确认并签字以后才能最终确定成品是否已经处于保护状态,以便出现问题时快速找到责任人。
第四,对楼面混凝土进行监管并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需要保证整体标高高于钢筋500mm,拉线控制并校对后,叠合板现浇层施工也同步完成。混凝土初期完成浇筑后应利用薄膜进行覆盖,天数要大于7天,以免混凝土凝固而出现收缩裂缝问题。
第五,空调板施工要采取独立支撑方式,不应使用支架等外部支撑方案,以免空调板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弯曲等问题。
第六,对内部水电管线安装要提前做好规划,按照水电管线要求拟定方案,如果某些金位置无法避开,可以利用钢筋强行切断以方便水电管线的安装。
第七,利用海绵条对线胶模板拼缝位置进行封堵,同时墙体接茬处可以上下侧开5~10cm,以方便进行同等型号的水泥砂浆封堵工艺。
第八,现浇板带模板支设宽度为380mm,所以要对三合板的标高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应每个楼层的浇筑标准。在吊装前对模板吊装结果进行验收,合格以后才能继续进行叠合板吊装作业。
第九,安装人员在墙体放线阶段要严格控制线的高度和平整度。稳定的限高是消除拼接缝的主要方法,将浮浆凿出,能够使拼接缝更加美观。钢筋全数画线并同时检验标高,了解预留钢筋具体位置,将多余部分切割并利用钢丝刷清理淤泥,使整体表面平整度和清洁度得到提高。
5 结语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采取连续施工工艺或多个施工工艺共同进行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机械种类数量以及特定机械的使用频次,使各工序之间有序衔接。通过交叉式作业方式提高施工人员工作效率,保证在最短时间完成物料的配备和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营造绿色施工环境。总结上述工程发现,通过亲自的实验可以摸索出相对稳定及使用的装配式建筑流程,并对特定的工艺和施工技术进行优化,以获得完善的管理经验,使后续的装配式施工更稳定且安全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魏晴,朱浩宇 .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 [J]. 绿色环保建材,2020,1(3):208-209.
[2] 刘健,王献之 .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因素识别与控制的思考 [J]. 居舍,2020,3(7):
120-121.
[3] 岳川云,马丽珠,张晚来 . 关于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因素识别与控制 [J]. 价值工程,
2020,39(4):136-137.
[4] 曾小毛,朱玉文 .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因素识别与控制分析 [J]. 科技经济导刊,2019,
27(24):5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