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习军
铜仁市城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 贵州省铜仁市 554300
摘要:提出充分利用中共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政策支持,科学谋划休闲农业的振兴管理模式,遵循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振兴、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振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引导振兴的原则,对本镇休闲农业振兴中的现状、现有资源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索破解现代农村人多地少发展休闲农业振兴乡村模式,突出产业支撑和可持续性振兴。
关键词:休闲农业 主要举措 振兴模式 振兴对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8〕1号,2018年3月17日)按照印江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布局和安排,一是实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振兴,农业供给水平明显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农村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加快振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培育一批产业振兴型、乡村旅游型、民族特色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合型、文化传承型、康体养生型示范村寨。二是破除束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束缚农村生产力振兴的体制机制弊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是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振兴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达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总体目标,就杉树镇杉树村的具体情况探讨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杉树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西部,印江县城北部及杭瑞高速23km处,是杉树镇政府和集镇所在地。全村行政区域面积约4平方km。行政区域内政府各类行政机构健全,并设有初级中学一所2017年前在校学生1200人,现有在读学生170人;完全小学一所2017年前在校学生1000人,现有在读学生160人;公办幼儿园一所2017年前在托人数300人,现有在托人数80人;公办医院一所。海拨约38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日照时间长达1255小时,无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极端最高气温约:38℃,极端最低气温约:-10℃。
G201国道过境镇镇府,交通便利,毗邻板溪镇9km,沙子坡镇15km,全村8个村民组,共263户,1080人,其中常住人口607人,劳动力482人,外出人员约300人,外出劳力250人(其中举家外出28户132人),有党员22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78亩(其中田334亩,人均田0.31亩;土144亩,人均可耕土地0.13亩),全村共有林地及荒山约1500亩,人均1.4亩,是典型的无地村。
之前,全村收入主要以经商(未脱贫以前)、现以务工为主。在正在实施的增收致富行动计划中,愿意从事种植业振兴的农户218户,愿意振兴养殖业的农户155户,经商服务52户,计划务工农户58户,运输运输(或营运)农户18户。
杉树村附近有本镇境内孟郊村大圣墩体育公园、印江团龙旅游景区团龙民族文化村、团龙贡茶文化村和国家级AAAA梵净山风景区、梵净山护国禅寺;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等旅游景点(约60km);相距4km的新华村是“神兵”的发源地,相距神兵队长黔东独立师师长冉绍波出生地冉家坡村10km;相距国务委员戴秉国的家对马村杉冒山3km。是民族长号唢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邹习礼生产中)、民间流传土家花灯发源地,其生产的长号唢呐远销全国各地。同时,本镇还狮子灯等传统节目。
二、目前振兴现状途径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休闲农业开始振兴,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己振兴至150多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振兴至1200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年接待游客7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900亿元左右。休闲农业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前提下,为满足城里人休闲需求,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振兴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三、休闲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民受自身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文化素质、技术、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缺乏带头人和思路、方法,同时,不能有效地与周边旅游景点充分衔接,休闲条件单一,特别是缺乏当地乡政府的支持、协调、引导。
2、由于休闲农业是近几年才振兴起来的新型农业振兴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没有成功经验借鉴,还有待于经营中不断完善。休闲农业一般是以小户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和科学有效的规划。振兴中简单的生搬硬套仿制或复制其他地方模式,没有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真正的振兴农家乐、田园生活休闲体验项目,未形成地方特点的“一村(寨)一品”“一家一特”休闲模式。
3、其次是目前我国带薪休假制度以及执行力不够完善,休假时间大都集中在法定节假日的长假和小长假期间。休闲农业的消费者大部分是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进行周边休闲消费,这就造成了休闲农业具有淡季闲置的周期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如果和农业生产生长自然季节不一致的话,就会造成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使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加,降低农民的振兴积极性。
四、振兴对策
1、优化振兴管理模式定位
首先充分利用中共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大环境政策支持,科学谋划休闲农业的振兴管理模式,做好乡村带头人培养,以村或村民组为单位组建经营合作社,把农业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休闲农业振兴中去,建立健全以家庭经营模式的“一家一特”的统筹经营管理制度,技术协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振兴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以减少淡季的闲置时间,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振兴的出发点,切实提升休闲农业的振兴质量。
2、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
休闲农业一定要针对性的结合本地资源振兴休闲模式,对休闲农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整合,打造本地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充分提高本地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振兴现代休闲农业,要具有创新性和持久性,经营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微信、抖音、网络直播增加本地休闲农业产品的影响范围,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认识本地休闲农业产品,吸引他们前来休闲消费,逐步提高休闲品牌效应。
3、注重提高振兴的科技水平
一是注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工作,强化农业科技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在振兴中不断创新,让手工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相结合,让青少年在休闲度假中了解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历史,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意,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二是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实际振兴应用中,注重试验、示范,切实做好农业传承与青少年兴趣相结合,在休闲体验中培养青少年了解、热爱中华民族5000年的优秀农耕文化的情怀。三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农民的服务技能培训、餐饮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综合经营管理素质。
五、工作思路及总体目标
(一)工作思路
遵循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农业农村优先振兴、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振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引导振兴的原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改革创新,坚持走“特色小镇+农耕文化体验+专合作社”的振兴模式,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着力破解地少人多难题,突出产业支撑和可持续性振兴,深入推进各类闲置资源优化协调配置利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
(二)总体目标
坚持“夯基础、强硬件”和“市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农户参与”的原则,紧紧围绕维护并运用好,按照“一三产业统筹互动、农旅融合振兴”的理念,大力振兴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康养产业,力争用3-5年时间,把休闲、娱乐、体验式农村康养休闲旅游产业及其品牌形象真正建立起来,把杉树村(镇)建设成为农村休闲特色鲜明、宜居宜养宜商的农旅特色小村(镇),使杉树镇经济真正转型跨入旅游经济振兴模式。
六、主要举措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为全面小康夯实基础。
(一)完善硬件设施
一是以镇镇府为中心做好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结合本镇实际确定经营模式,做好政策调研和政策支持统筹;二是实施光亮工程,在国道201沿线安装路灯,进行全村改厨、改厕、改庭院,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三是让集镇功能更加健全,区位优势转换为商业优势;四是做好招商引智和入股集资合作社的建立,全面盘活镇周边优质闲置农田、土地和具有一定特点的民居房,增加杉树镇商气、人气。
(二)聚力新村改造建设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健全完善村文化站室、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等、农家书屋等功能。二是起动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和大力提倡使用环保用品,不用一次性用品。三是强化污水治理,充分依托杉树镇污水处理站,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在污水收集、管道架设等方面深入思考、科学布局,最大限度地将群众生活污水引入处理站处理排放。四是稳步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绿色农业,倡导少用农药或不使用农药,贴上绿色标签。
(三)推进乡风文明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原则,建立健全村“两委”班子队伍,优化村“两委”组织体系,提高村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二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村规民约,健全完善文明公约标识标牌,各休闲点设立安全、环境保护警示标志标牌。组建法律义务宣传队,常态化开展法制宣传,形成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三是每年开展一次“文明家庭、四好家庭”评选等活动,让村民形成爱党爱国、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融洽、互帮互助、促进淳朴民风,形成文明新风。四是切实发挥合作社作用,加强对村(组)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不断壮大村组集体经济。
(四)聚力多元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作用,振兴直播电商产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特色农业绿色产品,吸引城市消费者,从而拉动产业的振兴;二是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务工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三是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盘活现有闲置资产资源,增加分红收益;四是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利用乡村振兴政策优势大力振兴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民宿、乡村旅游,如开展栽秧、收割等农事体验。
(五)加大人才培训与引进
向县级人民政府争取乡村振兴优惠政策、资金、技术、餐饮培训,培训出新型农业技术人才、致富带头人才;动员外出有技术、有资金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七、相关振兴模式建议:
1、农民与城镇居民合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小长假(周未2天、小长假期3天) 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或近代农耕农业、参与农业劳作利用移民搬迁和举家外迁城市定居人员闲置土地,以合作社征收或租赁本村周边闲置可耕农田和土地,进行提级改造达机耕地或优质地,办观光耕作、小面积租赁或亲情认种式体验农庄;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 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农事活动。
2、农业休闲与旅游相结合
动员外出有技术、有资金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招商引资(本乡内以村为单位)每村招一个特色小店、特色商品或绿色产业以及绿色旅游小商品,建立股份合作社,动员农民利用土地或闲置空房和老物件、红色文化纪念物入股合作社,建立与“红二军六团木黄会师纪念馆,梵净山佛教文化,大圣墩玻璃栈道,风香溪红色教育基地,思南旷继勋纪念馆,沿河乌江百里画廊等的连接。
3、创建中小学奖学金
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成立初中、小学优秀学生、老师奖励基金,创建知名中小学吸纳求学学子,恢复往日兴旺景象。
4、创建时空时代展馆
利用政府闲置机关空地、闲置机构、医院、空房创办休闲式、灵活式体验式(可随时进出一日一餐)休闲娱乐养老院,设立图书室、故事会馆、未来理想愿景借存室(设5--20年),时空展览室,充分利用本村劳动力和本镇剩余劳动力。
5、农家产业带动模式
以杉树镇镇政府为中心,大力振兴栽培桃子、李子、樱桃、油菜培育季节性观光,田园风光、自然生态,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体、游、娱、购等旅游活动。吸纳小长假期、周末周边县、乡游客观光休闲体验农家田园式生活,体验中可向游客提供生活、住宿农舍以及一切生活工具,让游客自行采摘果蔬自行餐厨,自行动手体验农家田园生活。回城时还带回土特产品。如:游客在离开农庄时还可带回散养的一只土鸡、特色蔬菜等。
6、挖掘历史文化
以镇镇府为中心,恢复镇府后山尖山寺(文革破四旧拆除)、尖山塔传承孺家文化,挖掘窑罐厂成窑烧制历史文化,连线响搞坪生态园、对马杉冒山名人文化地。为游客提供了解杉树文化和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需要县政府从以下四方面予以支持:一是对示范点给予撬动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解决土地瓶颈问题;三是政府引导和鼓励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搭建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平台,集聚涉农资金整合、项目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政策组合,打好政策组合拳,调整优化财政相关专项资金使用结构,统筹支持示范点建设
参考资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8)1号;
百度百科印江县杉树镇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休闲农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