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杰昌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8019
摘要:目前莲塘口岸开通在即,周边区域道路交通压力大,交通拥堵严重,节点通行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莲塘口岸区域对外交通联系。本文在准确把握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已有的建设计划及上层次规划,通过需求预测与功能定位分析,提出了莲塘口岸区域交通建设节点改造规划。
关键词:莲塘口岸;交通量;节点改造;规划方案
1 项目背景简述
1.1 罗沙路快速化改造已提上日程
目前,罗沙路交通功能混杂、运行效率低,交通拥堵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改善罗沙路交通拥堵状况迫在眉睫。
1.2 莲塘口岸交通配套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
市政府、市政协、市交通运输局、市口岸办等多次现场调研,要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莲塘口岸交通配套项目。目前,项目已进入施工建设阶段。
1.3 周边建设项目多,近远期项目衔接难度大
受轨道交通、地下管线、周边用地等限制,近期罗延立交改造与远期罗沙路改造相互位置关系复杂,存在建设时序不统一,衔接难度大等问题。因此亟需统筹协调做好近远期建设项目的衔接工作。
2 莲塘口岸区域交通发展现状
莲塘口岸区域对外交通出行主要依靠罗沙路和延芳路实现,导致早晚高峰罗沙路和延芳路道路交通压力较大;目前莲塘口岸区域周边1km范围无轨道交通设施,区域内现共有标准公交站点4对,非重复公交线路49条,主要联系罗湖、福田方向及沙头角方向;莲塘口岸区域周边道路慢行道建设较为完善,罗沙路局部路段设置有自行车道,罗沙路沿线过街主要以立体过街设施为主;莲塘口岸是深圳建设的深港第七座跨境陆路口岸,占地面积达到17.7公顷,目前莲塘口岸旅检大楼、客货车出入境查验通道等大部分设施主体已建成;罗延立交现状为全互通立交,主要承担东湖公园片区、新秀片区对外交通出行功能。现状罗延立交存在交织段过短,涵洞视距不足、慢行过街设施过窄等问题,已成制约莲塘口岸区域交通出行的主要瓶颈。
3 交通需求预测
预测至2035年,莲塘口岸各方向客运交通需求合计达到900pcu/h,兰亭国际名园及新世界四季御园各方向交通需求分别达到391pcu/h及586pcu/h。
预测至2035年,罗延立交早高峰罗沙路双向断面交通流量将达到13505pcu/h,其中东进口交通流量最大,达到8346 pcu/h,。其中罗延立交节点双向快速过境交通量约5812pcu/h,其余交通约8183pcu/h;延芳路双向交通量较现状增长约32%,约2216pcu/h。
4 总体改善思路
根据问题识别和规划分析,提出以下总体改善思路:
4.1 承接上位规划,实现道路功能
梳理上层次规划,制定与功能定位、交通需求相适应的规划方案,有力支撑区域发展;
4.2 完善交通衔接,提高转换效率
加强与规划路网和节点的衔接,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转换和换乘体系,提高出行效率;
4.3 注重统筹协调,保证实施效果
与中运量、综合管廊、罗延立交工程等规划建设统筹协调,重点从用地和空间层面确保实施;
4.4 近远期相结合,有效利用资源
尽可能地减少对罗延立交建设的影响,预留远期罗沙路快速通道条件,有效利用既有隧道结构。
5 规划方案
5.1技术标准
本次罗延立交节点改造罗沙路快速通道采用城市快速路设计标准,设计车速80km/h,车道宽度3.75m,单向3车道;罗沙路主干路采用主干路设计标准,设计车速60km/h,车道宽度3.5m,单向4车道;延芳路采用次干路设计标准,设计车速30km/h,车道宽度3.5m,单向2车道。
5.2总体改造方案
结合罗沙路改造及罗延立交建设,优化罗芳立交节点;保留经二路、东部通道节点;将罗延立交、仙湖立交节点由现状立交节点建设为平面信号灯控路口。
.png)
图一 莲塘口岸区域交通节点改造平面示意图
5.3平面方案
5.3.1罗延立交节点近期实施方案
结合罗延立交改造工程方案,近期建设为菱形立交。罗沙路主线路中下沉,下穿延芳路,双向6车道;罗沙路辅道与延芳路形成十字平面灯控路口,双向6车道;延芳路北段建设为双向4车道,南段(交叉口范围)受限于军事用地,近期分幅设置,远期合并。
5.3.2罗延立交节点远期规划方案
待远期延芳路南侧军事用地征收使用及罗沙路快速通道启动建设后,结合节点近期实施方案,提出罗延立交远期规划改造方案。
(1)罗沙快速通道:利用原罗延立交西U型槽及莲塘口岸地铁站上方预留通道空间新建双向6车道隧道;隧道通过罗延立交后受东部通道路中桥墩影响分南北两辐设置;
(2)罗沙路地面主干路:建设为双向8车道,局部路段拓宽至双向10车道,在西U型槽西侧约150米处增加一对主快出入口保障主干路系统与快速路系统交通转换;填埋东U型槽,恢复地面道路;
(3)罗沙路-延芳路节点:建设为十字平面信号灯控路口,交叉口范围内渠化拓宽。
5.4横断面方案
根据罗沙路快速化改造项目成果,改造后罗沙路仙湖立交以西段快速通道横断面形式为地下隧道双向6车道(单车道宽度3.5米);主干路横断面形式为地面道路双向8车道(单车道宽度3.5米)。
5.5纵断面方案
(1)改造方案一:
近期措施:罗延立交隧道结构不作变更,隧道结构为单孔洞,按照罗延立交改造工程原设计方案进行建设。
远期措施:拆除原隧道局部结构约80米;在原罗延立交隧道东出入口增加挡板,回填东U型槽并恢复地面道路;在原隧道内部增加局部吊顶装置,作为罗沙路快速通道的隧道顶端(该3项措施纳入远期罗沙快速通道同步实施)。
(2)改造方案二:
近期措施:近期罗延立交设计方案局部底板结构设计变更,同步建设局部罗沙路快速通道隧道结构,西段隧道空间可顺接东段上下两层空间,隧道结构为单孔洞一孔双洞,确保隧道对近远期通道布置的兼容性;近期回填土至东段隧道下方空间,确保上方罗延立交隧道正常使用。
远期措施:在原罗延立交隧道东出入口增加挡土板,回填东U型槽并恢复地面道路;在原隧道内部增加局部吊顶装置,作为罗沙路快速通道的隧道顶端;刨开罗沙路快速通道隧道填土,启用预留通行空间。
(3)方案比较
经对比,方案一无需变更现有罗延立交改造工程设计方案,对近期工程建设影响较小,但远期需要拆除局部隧道结构,需验证对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方案二需要变更现有改造工程方案局部隧道结构,对近期建设影响较大,但与远期无需变更隧道结构,与罗沙路快速通道建设兼容性较高。
5.6效益评估
通过近远期隧道结构兼容可确保近期工程建设及远期通道的实施。
原罗延立交保留段约280米,优化改造段约380米。其中结构优化段约80米,U型槽回填段约200米,架空段约100米。预计罗延立交使用6年以上,原隧道约1.15亿元的投资将不能被重复利用。
.png)
图二 罗延立交纵断面改造方案示意图
6 结语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通过准确把握罗延立交功能定位,梳理已有的建设计划及上层次规划,总结存在的问题矛盾拟定适用于近远期兼容的交通规划方案及实施计划,达到了优化周边交通组织,加强莲塘口岸区域对外交通联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