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强
昌吉回族自治州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 新疆昌吉 831100
摘要:在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我国乡村面临转型发展难题,同时村庄规划也存在理论认知层面的不够深入与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因此,目前国内各个地区也希望通过空间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与全域管控来深层次干预乡村空间重构,持续强化乡村空间治理、行使自然资源监管职能、尊重多元价值诉求等重要内容,从多个方面思考解决问题。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困境;实施路径
引言:从目前我国乡村振兴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问题着手,分别探讨了农村空心化问题、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乡村特色消亡和政策规划不足等问题,为国土空间规划、助推乡村振兴谋求新路径。并以福州高新区乡村振兴实践为例,探讨了当地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有效做法。
1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规划的背景与内涵
1.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由于前期的我国城镇化政策加速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量转移,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乡村人居空间总体上日益凋敝。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财政投入的加大,民间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地区流动的态势也日益增强。同时,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进一步提速,农村土地权利制度壁垒的逐渐打破已日益明朗,乡村地区的发展将逐渐由资源要素单向供给、整体走向凋敝的过程转变为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进一步增强,并且在接下来相当一段时期内,乡村地区的整体收缩和要素回流将构成其发展的基本特征。随着资金、技术、人口向乡村地区流动,乡村地区人居空间的发展将会迎来一轮“自下而上”的内生发展动力,构成乡村地区发展的基本背景。
1.2从生产功能到兼具消费功能的乡村角色转型
由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乡村生产关系影响了乡村聚落的空间布局,在以粮食生产功能为主的传统农耕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及乡村社会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使乡村聚落空间处于自发的周期性的演替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乡村的角色开始分化并呈现多元化,逐渐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功能向兼有各种类型消费功能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地区具有的优越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独特的传统文化等资源禀赋,促进了休闲观光、康养度假等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地区的角色转型促进城市要素的逆向流动,给乡村带来内生发展动力,对激活被闲置的乡村资产,转化和发展优秀乡村传统文化资源,重新焕发乡村活力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
2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2.1农村空心化问题
我国乡村振兴道路上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空心化。改革开放成果卓越,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伴随着人口大量流失,农村“空心化”问题必然出现,针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政府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村庄布局规划工作方面还有待调整。这个治理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也必然会面临各种现实问题,例如:乡村地方政府组织建设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等也必须加快工作步伐,同时还需要参考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工作实践活动及相关经验。
2.2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我国农村乡村振兴建设正处于精准扶贫、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明显存在由资源匮乏、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不到位所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它严重影响了农村贫困群体快速发展,不利于乡村的全面振兴。简而言之,乡村振兴还必须结合更深层次的教育培训、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实施技术共建工程,积极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等。
2.3政策及资金配套不足
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政策与资金配套不足。目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主要依靠财政专项投入与涉农资金整合,其中前期投入部分需要政府垫付,但垫付资金无法及时回笼,而如果此时农村政策与资金配套不到位,则可能导致农村建设规模迟迟无法增大,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带来资金筹措的巨大压力。
2.4村庄特色的消亡
我国村庄特色消亡问题非常严重,几乎所有村庄都在发生着这样的改变。其背景就是工业化、城镇化所导致的大量农村人口因为“二化”而被集中到城镇中参与生产,他们的消费生活模式发生改变。大量的农业人口被“城镇化”,也导致如大量的传统村落消亡,历史文化消失等一系列问题。拯救乡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已然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亟待合力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3国土空间规划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3.1划定“三区三线”,树立底线思维
“三区三线”是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及生态空间三大类型空间展开,分别对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及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国土空间划定“三区三线”过程中必须树立底线思维,明确三类空间与三条控制线的划定标准,结合地方特点与空间发展战略形成协调一致的核心内容,最终建立刚性控制线。这条刚性控制线就代表了底线思维,要求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做到精细地与区域管控边界、管控强度进行衔接,并做到自上而下指标传导与自下而上的诉求反馈相结合。
3.2建立乡村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乡村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第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中“双评价”内容,客观有效地认识村庄自然本底条件;第二,通过对村庄各项指标进行“体检”式的分析处理,有利于及时发现村庄发展的潜在风险;第三,为村庄发展变迁提供客观记录,是村庄发展纠偏的有力证据;第四,能够极大补充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数据库。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之外,在乡村体系规划中主要评价因子还包括区位与交通条件、建设与人口规模、传统风貌、产业发展、产值变化、人才与人口吸引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配套情况等。
3.3基于基本农田保护的用地结构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规划要做好与原有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体系规划和交通、环保、现代农业、旅游等专项规划,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和空间布局,保证基本农田数量足、质量好、能保住,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不允许调整,全力以赴守护耕地资源“底线”。规划用地结构布局中的基本农田红线划定坚持耕地数量质量并重,做到“划足、划优、划实”,尤其是新划入的基本农田必须符合基本农田划定要求。
3.4坚持刚性与弹性结合,加强村庄的管理
我国乡村国土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必须做好乡村整治工作,从生态优化、产业转型、生活提质、文化兴盛、治理增效等方面探讨管控引导工作,做到村庄管理刚柔并济。在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划定三区空间及管控边界,并探索村庄规划“留白”机制。具体来讲,就是基于法理依据实施刚性管控策略,同时落实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柔性政策,建立乡村社会中的良性发展“人-人关系”“人-地关系”“人-房关系”及“人-产关系”,引导村庄实现长期可持续治理发展。
结束语:乡村地区本身具有错综复杂的地域特性,因此伴随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演变现状,我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必须起到重要作用,注重在乡村发展条件差异巨大的大背景下追求乡村振兴各方面要素全面发展,建立村庄层面国土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关注人口产业与资源文化变化,实现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整体发展,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李大勇.乡村振兴空间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智能城市,2019,5(23):110-111.
[2]胡民锋,杨昔,徐放.构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指标体系的思考[J].中国土地,2019(12):20-23.
[3].为乡村振兴全力做好自然资源要素保障[J].广西经济,2019(11):16-17.
[3]沈振江.本期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J].城乡规划,2018(06):36-39.